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电影《狗十三》中的主体性缺失和残酷成长物语
电影《狗十三》中的主体性缺失和残酷成长物语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讲述 13 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且父亲重组家庭,而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得到理解、陪伴和爱.而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小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流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的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本文将通过电影符号学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中少女李玩主体性的缺失和长大成人的社会建构过程进行研究.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石箫
展开 >
作者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 100088
关键词:
电影符号
能指与所指
精神分析
镜象阶段
成长
出版年:
2024
戏剧之家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
戏剧之家
影响因子:
0.2
ISSN:
1007-0125
年,卷(期):
2024.
(4)
参考文献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