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太湖之滨的锡剧最早被称为"滩簧",与毗邻的苏剧、甬剧以及沪剧等剧种同属于"滩簧系统".锡剧起源于无锡、常州一带的苏南民歌,初以山歌形式逐渐演变成带有人物、故事情节等说唱形式的早期"滩簧".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开始盛行.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甚至还出现了职业的女艺人,一举打破了早期滩簧艺人清一色为男性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滩簧艺人开始选择进入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内进行表演活动.1914 年辛亥革命后,部分滩簧艺人进驻上海演出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时有"苏锡文戏""常锡文戏"或"常锡剧"等之称.直至 1953 年 4 月,江苏省锡剧团正式成立,"苏、常文戏""常锡剧"等开始统一称之为"锡剧".如今,锡剧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