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中,李白是"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仙,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酒中仙,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浪子.电影《长安三万里》则颠覆了世人眼中李白"人间谪仙"的形象,重构了一个离不开世俗纷扰的有血有肉的李白:他渴望名垂千古,渴望成为万人之上之人,渴望长醉不醒,他和"凡人"一样,有着同样的烦恼、同样的快乐、同样的欲望,虽然受"身份"的限制无法参加科举,但李白从未放弃过为大唐盛世"添砖加瓦",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就是李白穷尽一生的"需求".在人生的暮年,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表明,李白终于放下了世俗的一切,真正"羽化登仙".影片的叙事手法十分精巧,其并没有通过李白的视角讲述"重构"的过程,而是通过与李白形象存在云泥之别的高适的视角讲述"登仙"的曲折道路.本文试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探寻影片推翻并重构诗仙李白的形象的路径,探寻其"羽化登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