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美好生活"概念的生成逻辑及实践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美好生活"概念的生成逻辑及实践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扫码查看
马克思"美好生活"概念的建构离不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类"概念的把握。马克思的"类"概念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的"类"的超越。马克思的"类"是对象性的、社会性的,是证明人的本质的"类",是人的真正意义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阐述了在资本逻辑操控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立,正是这种对立性存在,使得人的自由活动本质丧失,失去了自由以及全面发展的前提;由此必须消除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和解,重新确证人的社会性本质,还原人的"类"自由,才能把握"美好生活"。

杨玉连、张婷婷

展开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00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好生活 "类"概念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建项目(202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启航"项目(2021)

2022MYKY0092021MYKY013

2024

学理论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学理论

CHSSCD
影响因子:0.158
ISSN:1002-2589
年,卷(期):2024.(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