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于苗语东部方言区民间文献的考察

地方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于苗语东部方言区民间文献的考察

扫码查看
明清以来苗语东部方言区民间文献在古歌、古老话、创世纪史话、民间故事等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增多了用汉字记录的科仪文本、地方志、家谱、碑刻等.这些文献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出地方社会的真实样貌.它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场域中形成并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文治教化的方式,承载着各族人民历史记忆、生产生活经验,反映出儒家思想和礼制规范.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地方教育促使国家自上而下和地方从下到上双向地实现了礼俗互动,重构了地方知识谱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教育的发展,是地方教育的应有之义,为地方教育提供内在指引.地方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外在助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地强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归属得到升华.

霍晓丽

展开 >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地方教育 民间文献 苗语东部方言区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2)

22GZQN32

202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6
ISSN:1004-3926
年,卷(期):2024.45(4)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