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

扫码查看
农民主体性是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迈向技术型自治的重要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缺失问题,表现为农民在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不足.这种现象常见于西部地区的空心村,影响着"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政策的执行效能,使得部分农民在村民自治中尚未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从赋权角度看,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是自我赋权、个体赋权、村民委员会赋权和村级党组织赋权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未能从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持两个方向来共同驱动农民主体性建设,呈现出农民数字化参与意识薄弱、数字反哺的代际支持有限、村庄公共利益联结松散和乡村共同体文化式微以及村级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不明显样态.未来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需要实现自我赋权、个体赋权、村民委员会赋权和村级党组织赋权的有机统一,有序增强农民数字化参与意识,鼓励数字反哺的代际合作,构建村庄利益联结机制,重塑乡村共同体文化,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作用.

何阳、汤志伟

展开 >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110

技术型自治 村民自治 农民主体性 赋权理论 数字乡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2CZZ034

202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6
ISSN:1004-3926
年,卷(期):202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