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戏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从乡土至都市的观演场域变迁,不断调适以寻求适切的生长路径.民国报刊文献清晰记载了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扬州戏被禁演的诸多史实,其中尤以民国二十六年(1937)五月南京"六十年禁演"事件影响最大.扬州戏反复被禁演,与民国报刊所构建的扬州戏淫秽低俗、诱骗妇女、有碍治安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探究扬州戏改良路径的文献开始频繁出现在报刊中.民国扬州戏改良不只局限于内向的互渗融合、向其他地方剧种的单向学习,亦不乏艺术形式、剧本编创的自主探索与完善.从早期对于禁演的推波助澜到后期的改良探索,民国报刊在不断质疑中走向对于地方戏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