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载周文王临终前以舜、微"求中"事迹勉励周武王.周文王生活在殷商末年,殷商时期虽然不乏关于"中"的文献材料,但这种"执中"的智慧只是殷商众多思想智慧之一,远没有上升到一般价值的高度,因此《保训》不可能作于周文王生前.西周制礼作乐,为何者为"中"提供了制度依据,但仍然没有人从周礼中总结出"执中"思想.《尚书》《国语》《左传》所载西周春秋人士关于"中"的思想言论,多是采用"A而B""A而不A""不A不B""亦A亦B"几种方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西周春秋时期仍不具备《保训》写作的思想条件.春秋末年的孔子在恢复周礼过程中总结出"礼所以制中"的礼学精神,并从礼学中提炼出"中庸"的哲学思想,子思所作的《中庸》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中庸"学说,至此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哲学走向成熟.然而,先秦儒家的"执中"是通过"叩其两端"而得到的"时中",他们使用"执中""用中"而从来不用"求中",因此《保训》不可能是先秦作品.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恪守"叩其两端"的"执中"本义,《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使用"执中",朱熹《中庸章句》使用"执中""用中""处中""取中"诸语."求中"是现代人的语言.以此推测,《保训》可能是现代人的仿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