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程度取决于研究者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可操作程度,而采集、运用的数据与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又决定了数据的真实性水平.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建构下,作为田野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呈现出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安全"成为当下社会科学发展语境中"样本"们的基本心理诉求.因此,田野数据采集就会呈现出独特的回应机制,数据失真也就因此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陷入科学的形式与非科学的内容相冲突的窘境之中.只有在方法论上打破传统"质""量"二元对立的禁锢,诉诸混合研究方法,在数据方面运用大数据来作为辅助支撑,才能更好地克服田野数据失真问题,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