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交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常延廷

月刊

1000-8284

xsjl@chinajournal.net.cn

0451-82808211

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中宣街20-6号

学术交流/Journal Academic Exchan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登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术论文,注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的五个问题

    张明军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精准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五个问题.全过程的指涉内容主要是宏观维度民主形态转换的持续性和微观维度具体民主过程的完整性.全链条的逻辑对象主要是由协商民主、监督民主两条主线与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三个环节所构成的闭环链条图谱.全方位的辨识维度主要是指从立体维度对民主形态的观测,主要包括兼容维度的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内容维度的选举民主与决策民主、功能维度的协商民主和表决民主.全覆盖的立体时空主要是人民参与主体、民主治理空间、时间过程的全面观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把钥匙.

    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加快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

    韩喜平杨春辉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要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型生产关系的优化前提,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依托.全面深化改革是以新型生产关系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的关键途径,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逐步展开,深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完善新型生产关系的根本制度保障.加快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应着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纽带,完善按劳与按要素分配结合机制;以开放型新经济为依托,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

    《资本论》的现象学阐释:原则、范式与限度

    付文军
    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资本论》诸多的阐释范式中,现象学的阐释是一种较为突出且独具特色的阐释模式.以"现象"为名的现象学其实是关于"普遍的本质学说",它所力倡的"朝向事情本身"和"还原"的原则与方法对于《资本论》的科学阐释有着重大启发和深远影响.《资本论》的现象学阐释就要借鉴现象学的思路与方法,以唯物史观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和改造,继而在对"物象化世界"进行还原之后以深究其背后的社会关系本质.学者们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陆续推出了人学现象学、感性现象学、历史现象学、社会现象学、资本现象学和生产关系现象学的阐释范式.这些阐释方案是《资本论》与现象学"有机对接"的学术尝试,它们对于丰富《资本论》的研究范式、深挖其理论资源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学术贡献.在全新的时代境遇中,继续推进《资本论》的现象学阐释既要有面向文本的自觉,又必须充分把握《资本论》的核心意旨.在文本与现实、历史和实践、本质与现象的深度交互中,要不断规范《资本论》的现象学阐释范式以着力开辟《资本论》现象学阐释的新局面.

    《资本论》现象学阐释朝向事情本身范式与限度

    资本主义"加速现代性"的四重批判

    李琼琼李振
    4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速现代性既是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危机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客观症候,同时也是探究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愈加重要的反思维度.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节奏加速的现象背后,是资本作为生产力增殖"欲与力"的日渐膨胀与加速.生产工具由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加速颠倒",揭示了资本对劳动力的系统性控制日益加深;生产对象由物质商品到符号编码的"加速消费",映射了资本通过制造消费幻象以加速资本积累的"掠夺性"策略;生产与生活时空边界的"加速贯穿",突显了资本对个体生活时间的全面渗透,生活时间趋于商品化;生产与生活交往方式的"加速瓦解",标志着资本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市场逻辑"解构.资本对人的生产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图景,推动社会结构和生活语境陷入资本宰制的加速循环之中,使人愈发远离本真的生活世界.

    加速现代性资本逻辑生产加速隐性剥削

    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私法制度的构建

    马志强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使其比有形财产更容易超越国界而成为涉外案件.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对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规则和法律调整方法产生重要影响,使其与国际私法的交叉相当复杂.从我国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来看,建立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私法制度应坚持"三原则",即平等互利原则、私权救济原则、兼顾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原则.针对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私法制度立法不完善、司法实践不统一的现状,在管辖权方面,需对管辖权标准不明确、拒绝行使管辖权制度不完善、协议选择法院规定不合理等问题予以回应;在法律适用方面,不仅应采用分割方法,对知识产权本体关系、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分别设置冲突规范,而且应对现有立法予以修改完善;在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方面,应改变过于严格的实质性互惠标准,并对司法协助中管辖权要求及审查标准作出统一规定,以适应新时代我国涉外知识产权发展的需要.

    涉外知识产权基本原则管辖权法律适用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尚未对我国生效条约"在涉外审判中的适用

    宋尚聪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尚未对我国生效条约"是指本身已经生效,但对我国尚未生效的条约.对于此类条约在涉外审判中的适用问题,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法院不予认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援引的"尚未对我国生效条约";有的法院虽然支持适用"尚未对我国生效条约",但对于条约的性质认定却各不相同,存在准据法说、国际惯例说、合同条款说三种观点.合同条款说是目前的主流观点."尚未对我国生效条约"在涉外审判中的适用需要满足严格的限制条件,只有在当事人一致在合同中援引条约,并且在该条约的适用不损害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条件下,我国法院才可以根据条约的规定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尚未对我国生效条约准据法说国际惯例说合同条款说

    生态安全法治化:转型动因与实践机制

    齐晓亮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法治化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法治体系的构建及转型成为我国新时代法治化进程的重点内容.生态安全法治化转型的内生动因包括治理模式、治理结构及治理体系的转变.在生态安全法治化进程中,其转型呈现出政策执行脱嵌、供需结构失衡、基层自治乏力等治理困境.应从主体、资源与效能的视角构建生态安全法治化的实践机制,即通过营造法治空间、再造生态安全制度,整合法治资源、提升生态治理效能,构建生态安全法治网络、完善基层法治体系.

    生态安全基层治理法治体系国家安全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赵鹏李毅格
    9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应然样态,完善所有制实现形式、完善分配方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是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的实现路径.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在生产力三要素发生质的变化条件下,生产组织形式向网络化和平台化发展,新型所有制形式复杂多样,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更灵活,分配方式向多要素参与分配转变.调整当前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水平,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数字技术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助推东北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谢伟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其具有创新性、新生产要素应用性,以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特点,对东北工业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东北地区面临着工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科研投入低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以及高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要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加快东北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发挥政府在鼓励科技创新和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改革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与传统工业融合,促进东北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转变,推动其向高端化、高技术化、高效能化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新质生产力东北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强国建设:历史演进、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谢文帅
    12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建设所蕴含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不能就农业谈农业,而是要将农业强国建设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功能角色和历史作用,剖析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农业强国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最后依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农业强国建设全过程,重点从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夯实农业强国生态底色、提升农业国际影响力、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等方面,给出高质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建议.

    农业强国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式现代化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