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的二重性存在:荀子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

人的二重性存在:荀子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

扫码查看
"人"是儒家道德教化的对象,但与孔孟从"天人合一"的理路来认识人不同,荀子一方面主张"明于天人之分",重新发现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与确立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提出"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从"群"的视界来阐析人的社会性存在与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荀子看来,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社会群性是人之本质的体现,并具有善的价值,自然情性因情欲的不确定性而具有趋恶倾向.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人的后天道德践履之"伪"对这种张力的化调,构成了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荀子的道德教化重视对人之存在的现实考察,突出人类历史文化与道德践履在人和社会的德性形成中之重要作用,开辟了儒家教化的新模式,对我国传统教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之影响.

吴之声

展开 >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荀子 道德教化 人的存在 化性起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广东省社科联扶持省社科类社会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项目

20AZD004GD22YMK04GD2023SKFC27

2024

学术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研究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02
ISSN:1000-7326
年,卷(期):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