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再认知与实践反思——基于文化公共物品的视角

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再认知与实践反思——基于文化公共物品的视角

扫码查看
在传统的文物保护视角下,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误区常被简单归咎于地方政府、遗产主管部门的行为失误及保护体系的失效.借助于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理论,本文以文化公共物品的视角观察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包括纯度、特性以及供给与服务的结构关系;以此为原理,在分析"文化关系的消解与遗产的标准化产品制造"这两个实践误区的基础上,揭示了产生误区的深层根源: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供给与服务的结构关系在不同阶段与层次上被隐性解构.本文总结了以文化公共物品定义大运河遗产属性的必要性及意义,并对保护经费紧缺、外部经济性计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帆、邱冰

展开 >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42

遗产保护 大运河 属性分析 文化公共物品 外部性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度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18LSB008苏教外函[2018]73号

2021

学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学海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59
ISSN:1001-9790
年,卷(期):2021.(5)
  • 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