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受益圈·受苦圈论的理论构成及当下意涵

受益圈·受苦圈论的理论构成及当下意涵

扫码查看
受益圈·受苦圈论是日本环境社会学的原创理论之一.受益圈·受苦圈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日本新干线公害问题研究,此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层理论.这一理论着眼于环境问题中受益圈与受苦圈的形态分布,即包括相关群体和相关区域在内的受益圈与受苦圈是否重叠.当受益圈与受苦圈重叠时,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害后果容易得到关注和接受,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当受益圈与受苦圈之间发生错位甚至分离时,环境问题及其损害后果所具有的复杂性,则会使问题难以呈现与解决.在受益圈与受苦圈不重叠分布的情况下,基层自治体无法为受害群体充分发声,使得受害群体的权益维护在深层结构上处于不利地位.受益圈·受苦圈论清晰地描绘了环境问题中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有助于大型开发项目的公共性探讨及具体问题的解决.受益圈·受苦圈论对于环境正义重建与环境问题中的公共性理论构建等具有重要意义.
The Composition of"Sphere of Benefit/Sphere of Suffering"Theor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a Japanese Theory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堀川三郎、夏多曼、朱安新

展开 >

日本法政大学社会学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210024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南京,210023

受益圈 受苦圈 环境问题 公共性 大型开发性项目

2022

学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学海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59
ISSN:1001-9790
年,卷(期):2022.(3)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