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电影放映事业而言,1949-1966年的"十七年"是电影下乡大发展大普及的黄金时期.在江苏农村的电影放映宣传中,苏北和苏南的情况有所不同:苏北以老解放区为主,两淮地区长期是新四军的革命根据地,苏北农村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乡土社会结构;苏南为新解放区,受上海的辐射和影响,苏南农村的现代化程度较高.扬州地处苏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期作为苏北行署驻地,在地理、人文、社会结构等方面均具有代表性.基于此,文章立足地方,通过对相关史料的钩沉,梳理扬州农村的电影放映活动,探究其放映队的建立与沿革、放映员的选拔与培训、放映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勾勒出"十七年"扬州农村电影放映的大致图景,总结其电影下乡的独特宣教经验及效果.透过电影这一当时最有效的农村宣传动员媒体在苏北农村的放映,探究个体与媒介的互动、组织与社会文化网络的互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互动所呈现的整体性结构和所生成的现代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