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张军兴董婉妮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传统的媒体发展逻辑,引领媒介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智能媒介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仅带来新闻生产和传播要素的创新配置,还带来内容生产、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管理升级等方面的新挑战.文章聚焦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分析在新质生产力全方位重塑媒介生产方式的语境下,媒介生产呈现出的"两个摆脱"和"三个跃升"的特征,并重点关注媒介生产过程中的基础性参与要素——人与物,阐述传播者、受众、信息、技术等要素间的关系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呈现出的新变化,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推动媒体高质量发展,助推媒介生产力持续向现代化转型.文章认为,主流媒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适应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发展态势,可在技术升级、人才培养、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推动媒体经营转型,赋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新质生产力主流媒体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生产方式

    数智时代大学生媒介化生存现象探析

    滕佳丽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全媒体时代的快速推进,人类社会已迈入数智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和推动数字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情感心理及社交方式深受媒介技术、网络环境和数字文化的影响.当前,"媒介成瘾""手机依赖""人际疏离"等社会现象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人类最基本且重要的生活现实.对"网生代"大学生而言,其日益媒介化的生活究竟呈现出何种图景,又面临哪些问题和焦虑?在数字素养成为各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状况如何?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文献整理和理论思辨,而基于观察和访谈的质性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半结构化的一对一深度访谈方法,访谈对象涵盖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访谈内容聚焦于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日常生活体验及数字素养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媒介化生活对大学生的物理时空、身心发展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大学生的数字素养现状呈现出不均衡、不充分的特点,尤其在数字化安全意识、信息积累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媒介化生存的现象,为在数智时代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理念认识和策略研究提供了实证参考.

    数智时代大学生媒介化日常生活数字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

    陈召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理念与创新路径.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逐步引入信息化手段,尝试构建集成化的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然而,当前的融合尚处于浅层次阶段,系统功能整合度不足,学生需求与管理响应之间存在滞后性.此外,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以及管理人才的新媒体素养不高,使得高校在应对复杂的管理情境时面临诸多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管理模式、学生需求、舆情应对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用户思维主导的学生中心服务理念,强调数据思维驱动的精准决策与管理,创新思维引领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与管理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完善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建立个性化服务推送机制等创新管理策略.此外,文章还强调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平台建设,提升其功能整合性、社交互动属性与安全防护能力,同时提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管理决策优化建议,强调媒体化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的重要性.文章建议加强高校管理人才的新媒体素养培育,提升其新媒体应用技能与创新意识,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管理需求.

    "互联网+"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数字化转型新媒体新技术数据驱动

    融媒时代"慢新闻"的价值与实践探索

    陈政清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融媒时代新闻业的发展特征,系统梳理"慢新闻"的概念、产生缘由及其发展价值,揭示"慢新闻"在坚守事实真相、重塑媒体公信力、培养新闻消费者素养等方面的合理性."慢新闻"强调对事实真相的坚守和对媒体公信力的重塑,它追求社会意义,致力于维护新闻公共性的本质."慢新闻"通过深入调查、细致采访和严谨编辑,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为了推动"慢新闻"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多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包括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借力技术优势发展"慢新闻"、吸引更多人假如"慢新闻"的创作等,旨在提升业界对"慢新闻"的关注度,并期望主流媒体创作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新闻精品.通过这样的努力,有望重塑媒体公信力,提升新闻行业的整体形象,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慢新闻"融媒时代新闻价值新闻素养公信力

    旅游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践研究

    王海迪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体现出旅游特色是应有之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与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闻传播教育的包容性、实践性、时代性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其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和高度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新闻传播教育与旅游有机融合,能为培养高质量、高素养、高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科学指导.文章首先分析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指出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与实践、学习偏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深入阐述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涵,并探讨其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旅游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建设新文科的需要、加强实践的需要以及提升媒介素养的需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桂林旅游学院这一实际案例,对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群、文旅融合赋能课程思政新路径、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价值内化等具体措施,提出旅游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研究表明,融入旅游元素,不仅能使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促进新闻传播教育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旅游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文旅融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仪式传播探赜

    吴杨杨姗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仪式传播应立足新的时代语境,高校应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扣大学生的思想特质,创新运用好各种教育手段和载体,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仪式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仪式传播理论为起点,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仪式传播的理论意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仪式具有复合型教育功能,是一个丰富的符号系统,阐发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价值,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景感、参与感和共情感.从仪式传播运行的微观层面看,可以对传播场域、传播内容、传播逻辑等进行分析,主要包含构建情境、构建符号、构建情感连接三重实践逻辑.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仪式传播开展实践,高校场域的理想信念教育仪式可以划分为学习型仪式、加冕型仪式、竞赛型仪式三种类型.文章认为,通过上述仪式活动相互融合、影响,可以推动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高校可从优化内容供给、拓展表现形式、用好话语方式等维度,探索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仪式传播的实践提升路径.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仪式传播实践路径

    红色标语口号与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动员研究

    杨若谷余芷潇孙炜唯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红色标语口号在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彰显其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的梳理与分析,以及对具体案例的深入研究,展现红色标语口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动员成效.红色标语口号富有感染力,传达党的政策和革命理念,创造了当时根据地极具特色的宣传工作成效.政治上唤醒劳苦大众的自觉意识,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经济上鼓励群众发展经济,激发农民生产热情;军事上动员民众当红军,号召人民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文章研究表明,以红色标语口号进行社会动员的宣传方式,立足于群众的切身利益,深得群众拥护,因而取得了显著的动员效果,为闽浙皖赣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旨在深入理解红色标语口号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价值,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但研究受限于资料完整性等因素,对红色标语口号在基层具体影响的挖掘尚有深化空间.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红色标语口号重要贡献

    新媒体环境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探究

    郑慧彬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迎来了深刻变革.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分析其内涵、要素和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创新策略.文章指出,新媒体的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与开放性等特点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阐述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的内涵,强调通过跨国院校合作、企业参与和教育技术的融合,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文章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的核心要素,并进一步揭示实践中的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若干创新策略,旨在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职业教育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新媒体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数字化资源

    "职教出海"背景下职业院校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罗世华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教出海"既为中国职业院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拓国际传播新局面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也给中国职业院校做好媒体融合发展、重构传播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职教出海"背景下,职业院校做好媒体融合,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特别是"职教出海"故事,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答题".文章采用经验总结、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中国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媒体融合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传播体系尚未构建等问题,得出需要从传播学视域出发,积极探索"职教出海"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媒体融合发展实践路径.同时,文章分析职业院校在"职教出海"背景下做好媒体融合的必要性: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的迫切需要、适应分众传播时代的内在要求、促进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必由之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但是职业院校媒体融合面临体制机制滞后、重视程度不足、人才技术匮乏等挑战.文章提出"职教出海"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坚持"移动优先"战略,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坚持"内容为王"策略,强化信息传播效果;坚持"人才兴媒"理念,培养融媒体创新人才.文章旨在为职业院校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新传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职教出海"职业院校媒体融合传播

    融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董康仪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中华民族在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屹立世界的文化之基.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文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价值意蕴与核心内涵,深入探究传播的内在机理.梳理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态势发现,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内容梯度不足、传播主体思路局限、国际传播能力薄弱等.针对上述情况,文章结合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过程结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塑造文化认同感,加强人际互动;增强文化感染力,扩大群体影响力;倡导核心价值观,打牢组织基础;传播文化热点,更新大众文化服务.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从而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融媒体背景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