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从梁山调到"蛤蟆嗡"腔系:表演与生活的维度

从梁山调到"蛤蟆嗡"腔系:表演与生活的维度

扫码查看
河南淅川、河北曲周、山东冠县、山西夏县等地的"蛤蟆嗡"同宗异流,均源于梁山调.梁山调流入北方后,由于空间转换导致角色关系发生转换和演出场域发生变化,梁山调由"移位"至"移情"进而促使蛤蟆嗡各支脉兴起.四地蛤蟆嗡在各地不断吸收本地音乐元素,通过本土化形成各自独有的唱腔体系,但其核心基因仍然源自梁山调,在唱腔结构、腔词结合、音调框架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由此引申出,输入性剧种在新的文化环境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同质—异质"交互机制中做出选择,需处理好"生活—生活化"与"艺术—艺术化"的量度平衡.戏曲与生活互为关联,戏曲表演的生活化和艺术化是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罗强

展开 >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梁山调 蛤蟆嗡 胖筒筒调 艺术化 生活化

2021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

21ZD18

2024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研究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13
ISSN:0512-7939
年,卷(期):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