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上病下取"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

基于"上病下取"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

扫码查看
目的 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方法 以"眩晕"、"针刺"、"温针灸"、"电针"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102篇相关文献,涉及下肢穴位17个,腧穴的总频次为212次.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眩晕的下肢穴位所属经络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取穴频次较高的前六位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血海、太溪.其中,以特定穴的使用频率最高,以五腧穴最为常用.穴位聚类分析显示第一大类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组成.第二大类由太冲-悬钟-足三里-太溪、侠溪-行间、三阴交-血海-足临泣组成.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共得到7个核心腧穴节点,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临泣、侠溪、丰隆.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下肢穴位多以脾胃肝肾经为主,特定穴以五腧穴为主,并显示出辨证循经取穴的规律.

谷娜、李飞、邱帅辉、韩舒煜

展开 >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8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021

上病下取 下肢穴位 眩晕 应用规律 复杂网络分析

安徽省青年领军后备人才项目

皖发[2020]11号

2024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影响因子:0.598
ISSN:1007-2349
年,卷(期):2024.45(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