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话剧《糜骨之壤》导演技法分析
话剧《糜骨之壤》导演技法分析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目的:《糜骨之壤》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的同名小说.小说层次鲜明,戏剧冲突强烈,借主人公为动物复仇的过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学性思考.当代戏剧家西蒙·麦克伯尼(Simon McBurney)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话剧.文章通过分析西蒙·麦克伯尼话剧《糜骨之壤》的导演技法,为当下戏剧创作者创作经典戏剧作品提供范本.方法:文章采用个案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话剧《糜骨之壤》.结果:麦克伯尼在导演手法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戏剧的假定性作用,将简单的桌椅与梦幻的灯光、多媒体结合,运用歌队处理该剧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歌队是古希腊悲剧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可以用来介绍剧情、评判角色,对推进剧情和传达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在剧中,歌队既充当场务切换舞台的背景,又通过不断变换的造型烘托舞台氛围.同时,它的存在为戏剧角色自由转换提供了假定性的依据.结论:麦克伯尼创造性使用假定性手法,使话剧《糜骨之壤》的时间、空间和角色转换流畅自然,呈现出流动性的特质.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田琛
展开 >
作者单位:
吉利学院 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四川 成都 641423
关键词:
西蒙·麦克伯尼
《糜骨之壤》
时空
角色
假定性
导演
基金:
2023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项目编号:
231107235203418
出版年:
2024
艺术科技
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
艺术科技
影响因子:
0.244
ISSN:
1004-9436
年,卷(期):
2024.
3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