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牡丹亭》的问世将当时社会人们羞于启齿的"情"搬上了台面,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后世学者在围绕其"至情"思想内核进行解构与建构时,却鲜少回答开篇题词"情不知所起"的问题.文章探究宋明理学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晚明时期,杜柳二人的"情"究竟起于何处.方法:通过阅读《牡丹亭》原文及后世学者所作的批注,以及与宋明理学有关的文献和书籍,了解汤显祖所接触的思想及个人生平经历.结果:研究发现,《牡丹亭》对情可抗礼、情可越生死的抒写,有其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结论:"情"起于杜丽娘作为人的"天性",兴于柳梦梅"欲"的"诚挚",根植于汤显祖个人的"气",内含其对人性、欲望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诸多思考.将《牡丹亭》置于个性解放与封建礼教碰撞的晚明现实背景下,并进一步剖析"情"的离经叛道色彩和"情"与"理"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理解《牡丹亭》的跨时代意义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