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川东薅草锣鼓审美意识发生探源

川东薅草锣鼓审美意识发生探源

扫码查看
薅草锣鼓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从劳动工具到民间音乐的演变过程。追溯其审美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劳动生产实践和宗教祭祀活动。其演唱仪程、演唱形式和唱词艺术等,均是薅草锣鼓审美意识的具体呈现。川东土家薅草锣鼓作为土家人的劳动进行曲,兼具着劳动性和审美性,并统一于土家族群体的生命形态中,承载着土家族人民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对自身的内在关照,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外在彰显,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对薅草锣鼓审美意识和美育价值的探索,对于实现非遗艺术的"活态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有着重要作用。

向俊颖

展开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东薅草锣鼓 民间艺术 "活态化"传承

2024

艺术评鉴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评鉴

影响因子:0.233
ISSN:1008-3359
年,卷(期):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