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组学的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组学的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Antidepressant mechanism of Chaigui Granules based on transcriptomic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扫码查看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分析柴归颗粒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转录组学特征,并采用qRT-PCR法验证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文拉法辛(35mg/kg)组和柴归颗粒低、中、高剂量(4.2、8.3、16.6g/kg)组,造模同时给药,连续28d.通过抑郁症传统药效学指标(体质量、旷场实验、糖水偏爱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价柴归颗粒的药效.采用RNA-seq技术对大鼠PBMCs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差异基因,对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通过qRT-PCR法对筛选出的关键表达基因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行为学指标显示柴归颗粒能显著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转录组学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抑郁发生时及柴归颗粒干预后,都显著富集到嘌呤代谢通路,因此针对嘌呤代谢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进行深入研究.qRT-PCR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柴归颗粒组大鼠PBMCs中的胞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3(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 3,Enpp3)、胞质-5'-核苷酸酶 ⅢA(cytosolic-5'-nucleotidase ⅢA,Nt5c3a)、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腺苷酸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黄嘌呤脱氢酶/氧化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Xdh)、嘌呤能受体P2X7(purinergic receptor P2X7,P2rX7)、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柴归颗粒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嘌呤代谢途径上的基因及嘌呤能受体P2X7和炎症因子IL1βmRNA表达有关.

王力文、黄德华、田俊生、高晓霞、秦雪梅、杜冠华、周玉枝

展开 >

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山西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 030006

地产中药功效物质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 030006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

展开 >

柴归颗粒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转录组学 嘌呤代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

82074323816735722017ZX093010472019912020019

2022

中草药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中草药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632
ISSN:0253-2670
年,卷(期):2022.53(7)
  •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