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形势下的中药大质量观及实践

    肖小河李寒冰赵旭柏兆方...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质量是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科学理性地认识中药质量的总体形势和存在问题,如何破解长期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问题?从底层逻辑出发,重新审视中药物质内涵的特质性与质控策略的合理性,并在原来基础上补充修改提出新的"中药大质量观",即一组创新认知、两级监管尺度、三维品质内涵、四象过程质控策略、五级质控力证据体。希冀为破解中药质量评控与标准化难题提供新理论、新策略、新方法。

    中药标准化质量评控新策略中药大质量观效应成分指数

    红花中2个新倍半萜苷类化合物

    包家旭王永祥张娴尹娇娇...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HPLC等分离技术对红花化学成分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和UV、IR、HR-ESI-MS、NMR、ECD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的H9C2心肌细胞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心肌损伤保护活性筛选。结果 从红花95%乙醇提取物大孔树脂95%乙醇洗脱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3Z,1R,5S,9S,11R)-3-烯-石竹-8(13)-烯-5-醇-1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Z,1R,5S,9S)-3-烯-石竹-8(13)-烯-5-O-β-D-吡喃葡萄糖苷(2)、(−)-桃金娘烯醇-10-O-β-D-吡喃葡萄糖苷(3)、香叶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4)。化合物1和4在25μmol/L浓度下分别对OGD/R损伤的H9C2细胞存活率提高了(25。01±2。01)%和(29。99±0。37)%。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的倍半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红花萜苷A(1)和红花萜苷B(2);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体外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4具有良好的心肌损伤保护活性。

    红花倍半萜苷单萜苷心肌保护活性(−)-桃金娘烯醇-10-O-β-D-吡喃葡萄糖苷香叶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红花萜苷A红花萜苷B

    独蒜兰中1个新的苄酯苷类化合物及抗炎活性

    周泽琴李汉芬胡江苗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假鳞茎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方法 通过LC-MS分析主要成分;使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苄基乙醚(1)、对羟基苯甲醛(2)、4-(甲氧基甲基)苯1,2-二醇(3)、3,4-二羟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乙醇(5)、反式阿魏酸(6)、山药素Ⅲ(7)、3,3'-二羟基-5-甲氧基-2,6-二(对羟基苄基)联苄(8)、3',5-二羟基-3-甲氧基-2-(对羟基苄基)联苄(9)、3,3'-二羟基-5-甲氧基-2-(对羟基苄基)联苄(10)、bletistrin D(11)、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12)、1-O-(4-羟甲基苯氧基)-2-O-反式肉桂酰-β-D-葡萄糖苷(13)、1-O-(4-羟甲基苯氧基)-6-O-反式肉桂酰-β-D-葡萄糖苷(14)、militarine(15)、bletistroside D(16)、天麻素(17)、1-[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苄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4-{4'-O-[(3'-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苄基}-(2R)-2-异丁基琥珀酸酯(18)、bletistroside C(19)和dactylorhin A(20)。对化合物7、8、15、16、18~20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化合物7、15、20在50μmol/L时对NO的抑制率达到42。5%、23。1%和23。6%。结论 化合物1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及琥珀酯苷M(bletistroside M),化合物8、11~14、16和19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LC-MS显示独蒜兰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山药素III(7)、militarine(15)和dactylorhin A(20)。此外,化合物7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好。

    独蒜兰抗炎活性2-异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基苄酯苷山药素Ⅲ白及琥珀酯苷M

    小花水柏枝的抗补体活性成分

    张梦垚邹吉斌德吉陈道峰...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柽柳科水柏枝属小花水柏枝Myricaria wardii的抗补体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色谱、凝胶柱色谱、ODS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溶血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补体活性。结果 从小花水柏枝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41个化合物,分别为(-)-3,6-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5-(4-hydroxyphenethyl)hexahydro-4H-furo[3,4-c]pyrrol-4-one(1)、3-羟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甲酯(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3)、香草醛(4)、罗布麻宁(5)、丁香酸甲酯(6)、松柏醛(7)、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8)、异阿魏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醛(10)、对羟基苯乙酮(11)、黑麦草内酯(1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没食子酸(14)、原儿茶酸(15)、3-O-甲基没食子酸(16)、没食子酸乙酯(17)、吐叶醇(18)、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19)、咖啡酸(20)、蚱蜢酮(21)、花旗松素(22)、3-羟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23)、对香豆素(24)、丁香酸(25)、异落叶松脂素(26)、burselignan(27)、(1',1',2',2'-tetramethylpropyl)-1,2-benzenediol(28)、二氢山柰酚(29)、槲皮素(30)、N-反式-阿魏酰酪胺(31)、terrestiamide(32)、(R)-3-(4-hydroxy-3-methoxy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33)、(Z)-8,11,12-trihydroxy-9-octadecanoic acid(34)、9,12,13-trihydroxy-10,15-octadecadienoic acid(35)、水柏枝素A(36)、异阿魏酸(37)、原儿茶醛(38)、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39)、山柰酚(40)、香草酸甲酯(41)。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6个化合物(13个酚酸及其衍生物、4个黄酮、2个木脂素、3个苯丙素、3个酚酰胺和1个萜类)表现出明显的抗补体活性,其半数抑制溶血浓度(half inhibit hemolysis concentration,CH50)为(0。20±0。03)~(4。72±0。01)m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水柏枝脂素A(myricarian A),倍半萜类成分(12、13、18、19、21)首次从水柏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酚酸及其衍生物和黄酮类成分为小花水柏枝主要的抗补体活性成分。

    柽柳科小花水柏枝水柏枝脂素A抗补体活性黑麦草内酯(+)-去氢催吐萝芙木醇吐叶醇蚱蜢酮

    垫状卷柏中1个新骨架的炔酚类化合物

    吴永平段金廒曹园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垫状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骨架类型的炔酚类化合物,鉴定为9-羟基-3,4,13-三(4-羟基苯基)-7H-二苯并[gh,pqr]四苯基-7-酮(1);化合物1对A549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16。29±1。44)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卷柏新酮,具有选择性细胞毒活性。

    垫状卷柏炔酚类化合物卷柏新酮结构鉴定肿瘤细胞毒活性

    假蒟化学成分及抗神经炎活性研究

    周漫佳郭佳琪周新哲吕嘉晖...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假蒟Piper sarmentosum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神经炎活性。方法 运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数据和理化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对化合物进行抗神经炎活性的测试。结果 从假蒟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3-(3,4-二甲氧基苯基)-1-(1-吡咯烷基)-2-丙烯-1-酮(1)、金色酰胺醇酯(2)、sarmentamide B(3)、N-对香豆酰酪胺(4)、piperlotine D(5)、piperlotine C(6)、墙草碱(7)、假蒟亭碱(8)、piperlotine J(9)、马兜铃内酰胺BII(10)、piperolactam B(11)、tatarinoid C(12)、1-(2,4,5-三甲氧苯基)-1,2-丙二酮(13)、3-羟基-β-二氢大马酮(14)、(3E)-4-[(3R,4S)-3,4-二羟基-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15)、吐叶醇(16)、6,7-dehydro-7,8-dihydro-3-oxo-α-ionol(17)、3-氧代-α-紫罗兰醇(18)。化合物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BV2细胞释放NO具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为(10。77±3。19)μmol/L;化合物4和8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IC50值分别为(48。82±3。40)μmol/L和(45。62±5。32)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酰胺生物碱类化合物,命名为假蒟葶碱B;化合物11和12为首次从假蒟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NO释放抑制活性,化合物4和8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胡椒属假蒟酰胺生物碱假蒟葶碱BN-对香豆酰酪胺抗神经炎活性

    共载姜黄素及顺铂pH敏感脂质体制备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评价

    赵笑雨陈怡莹张海亮唐钧泽...
    5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共载姜黄素及顺铂pH敏感脂质体(cisplatin and curcumin co-loaded pH sensitive liposomes,CCL),初步考察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方法 半效法筛选两药联用的最佳比例;薄膜分散法制备CCL;单因素考察最佳处方工艺,并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最优处方;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考察CCL的粒径、ζ电位及形态;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放规律;CCK-8考察4T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划痕、细胞克隆、DAPI核染细胞实验分别考察4T1细胞迁移能力、增殖能力以及细胞凋亡;溶血实验考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两药联用的最佳比例为顺铂-姜黄素1∶6;CCL的最优处方参数为药脂比1∶29。83,胆脂比1∶11。23,脱氧胆酸钠的用量14。08 mg;CCL在pH 7。0和pH 5。0条件下的粒径分别为(156。54±2。56)、(318。92±12。82)nm,ζ电位分别为(−34。48±2。67)、(−11。07±1。05)mV;TEM下,CCL在pH 7。0条件下形态较规整,呈类球形,无明显裂痕,在pH 5。0条件下粒径增大,形态不规则,出现裂痕;HPLC法测定CCL中姜黄素和顺铂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6。45±0。53)%、(79。85±0。20)%和(1。43±0。13)%、(0。30±0。05)%;体外释放结果显示,CCL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符合一级释放模型;CCK-8实验结果显示,CCL对乳腺癌4T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与药物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时间下与对照组和其他给药组比较,CCL抑制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01);DAPI核染实验结果表明,CCL组细胞核固缩、细胞数目少于其他给药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CCL组抑制细胞克隆的能力比其他组显著增强(P<0。001);溶血实验结果表明,CCL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 成功制备CCL,且姜黄素和顺铂两药联用比其单用的体外抗乳腺癌效果好,为药物联用治疗乳腺癌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姜黄素顺铂pH敏感脂质体薄膜分散法乳腺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基于智能感官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酒当归炮制程度快速辨识研究

    丁羽戴慧莲姜德利李昱...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酒当归不同炮制程度快速辨识模型,为酒当归饮片智能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测色仪提取炮制过程的颜色特征值,利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获取气味信息,借助近红外光谱仪获取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信息,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建立不同炮制程度酒当归快速辨识模型。结果 基于色度值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基于气味信息结合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基于NIRS信息结合OPLS-DA建立的辨识模型均能够准确辨识4类不同炮制程度的酒当归样品。共鉴定出22种气味成分,发现α-蒎烯、癸酸甲酯、β-蒎烯、2-甲基呋喃、十二内酯、丁酸辛酯、环己甲酸乙酯、肉桂酸异丙酯、柠檬烯、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10个气味成分作为引起当归炮制过程产生差异性的挥发性物质。结论 基于智能感官技术及NIRS技术实现了对不同炮制程度酒当归的快速准确辨识,为酒当归及其他中药饮片的炮制程度的快速识别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酒当归炮制程度色度值超快速气相电子鼻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气味差异物质快速辨识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测定研究不同类型黄酒对酒黄芩饮片质量的影响

    王雷闵文杰边帅杰刘禹希...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测定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不同类型黄酒炮制黄芩饮片的质量,以确定炮制酒黄芩饮片使用的黄酒类型。方法 采用HPLC法检测10批不同类型黄酒炮制的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和千层纸素A的含量并建立其指纹图谱,测定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总黄酮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结合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建立了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相对关联度为0。3473~0。6197,饮片样品质量存在差异;黄酒含糖量与酒黄芩饮片样品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723,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酒精度数为15%的干型黄酒(含糖量≤15。0 g/L)制得的酒黄芩饮片质量最佳,为酒黄芩饮片炮制提供实验基础。

    黄酒酒黄芩指纹图谱多成分测定灰色关联度分析质量评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总黄酮聚类分析

    HPLC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结合多成分定量的土(赤石脂)炒陈皮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辛力黄玉珍龚文慧郑郁清...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陈皮土(赤石脂)炒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比较,分析其特征指标成分,为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的质量控制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菲罗门Superlu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3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HPLC法建立陈皮和土(赤石脂)炒陈皮的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筛选出土(赤石脂)炒陈皮炮制前后特征指标成分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了陈皮和土(赤石脂)炒陈皮的HPLC指纹图谱,共提取出16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对比,指认了6种成分,分别为辛弗林(1号峰)、芸香柚皮苷(10号峰)、橙皮苷(12号峰)、橙皮内酯(14号峰)、川陈皮素(15号峰)、橘皮素(16号峰);通过PCA和OPLS-DA可明显将陈皮和土(赤石脂)炒陈皮分为2类,综合筛选了辛弗林、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5种特征指标成分,炮制后辛弗林含量升高明显(P<0。01);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含量稍有降低。结论 确定了辛弗林、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5种特征指标成分作为评价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质量差异的潜在标志性成分,建立的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为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的质量控制、综合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陈皮土炒赤石脂指纹图谱辛弗林橙皮苷芸香柚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