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

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

扫码查看
以未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和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为对象,分别测定各类样地0~5cm、5~10cm、10~20cm及20~40cm土层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并分析其含量特征、垂直分布规律及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样地0~40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20~40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土壤氮素的矿化效果为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0~40cm土层氮素的有效性无显著差异,但在5~10cm、10~20cm、20~40cm土层有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氮素的有效性表现为: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表明人工栽植中间锦鸡儿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利用效率.
Effects of Four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atterns 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Soluble Nitrogen Components in Steppe Area

卞莹莹、陈林、柳博文、王建明、王家锐

展开 >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21

荒漠草原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 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 天然草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教师培育基金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草学学科)项目

NGY2017012NXYLXK2017A0

2019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中国草地学会

中国草地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347
ISSN:1673-5021
年,卷(期):2019.41(5)
  • 7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