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紫花苜蓿耐盐相关转录因子挖掘研究

    高鑫高佳荷侯瑞虹唐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紫花苜蓿响应盐胁迫的转录因子,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耐盐品种中苜1号和敏盐品种WL323为研究对象,采用200 mmol/L NaCl胁迫,分析胁迫后0、6、12、24 h紫花苜蓿根部组织转录组数据。结果表明,两个品种间响应盐胁迫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共758个,GO分析发现差异转录因子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结合、细胞过程,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转录因子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对比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差异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模式,挖掘出10个调控紫花苜蓿耐盐性的关键候选转录因子。qRT-PCR分析表明,随机挑选的6个转录因子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

    紫花苜蓿转录组耐盐性转录因子基因挖掘

    木豆响应低温胁迫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唐军王文强陈志坚马向丽...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豆为热带及部分亚热带地区重要的食饲兼用作物,南方低温会导致木豆的减产,开展木豆的耐寒性研究可为耐寒木豆新品种培育提供数据支撑。为探究不同耐寒性木豆的蛋白表达差异特性,本试验以耐低温的缅甸木豆(MD)和低温敏感型的琼中木豆(QZ)种质为材料,4℃低温胁迫96 h后,进行蛋白组测序和DIA分析,结果表明:MD和QZ材料中差异表达蛋白(DEPs)分别为56个和57个;GO分析发现DEPs主要涉及催化活性、结合、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等,MD中显著富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应激反应、信号转导等功能,QZ中显著富集在水解酶活性、水解O-糖基化合物和蓝光光感受体活性等;KEGG分析显示,DEPs涉及代谢通路、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等途径,在MD中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蛋白加工过程和RNA聚合酶途径,而在QZ中显著富集在氨基糖和核糖代谢、植物昼夜节律和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大部分DEPs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叶绿体和细胞核中。蛋白组学分析表明,过氧化物酶是参与提高木豆耐寒能力的关键蛋白,氧化还原酶活性、应激反应、信号转导、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蛋白加工过程等生物学途径参与木豆响应低温胁迫过程。

    木豆低温胁迫蛋白组学差异表达蛋白

    PEG引发对老芒麦劣变种子吸胀过程中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石金玉王一帆毛培胜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通过控制劣变和PEG引发处理(PEG-5%、PEG-10%和PEG-20%),研究比较未劣变(CK)和劣变14天(D14)种子发芽特性和吸胀过程(未吸胀、6、72和144 h)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D14种子的发芽能力降低,幼苗生长受到抑制。PEG-10%引发处理显著提高劣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以及幼苗的根长、苗长、根重和苗重,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劣变种子在未吸胀时的AsA含量、吸胀6 h时的GSH含量、吸胀72 h时的GR活性和吸胀144 h时的POD活性,降低了吸胀6 h和72 h时的H2O2含量和吸胀144 h时的MDA含量,可以有效保持种子正常的萌发过程。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可以将9个抗氧化防御系统指标分为3组,其中MDA含量、POD和SOD活性在不同吸胀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

    老芒麦种子劣变PEG引发抗氧化系统

    不同入侵程度白三叶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营养策略

    李萍白小明陈鑫李娟霞...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入侵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明晰其入侵机制和营养策略。本试验以白三叶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白三叶入侵程度下土壤养分、植物各器官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白三叶入侵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铵态氮、硝态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大,而土壤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减少。(2)白三叶各器官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氮、磷含量增大。同一入侵程度下,白三叶碳、氮和磷表现为叶>根和茎,碳氮比和碳磷比为根和茎>叶,氮磷比为根>叶>茎;随入侵程度的增加,白三叶茎叶的生长速率加快。(3)白三叶叶氮与叶磷,茎氮与茎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碳氮比与根碳磷比呈显著正相关。(4)土壤养分对白三叶各器官碳、氮和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全钾>速效钾>全氮>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硝态氮>全磷。综上所述,白三叶入侵改变了土壤养分,创造了对其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白三叶在入侵的过程中,对氮和磷较强的吸收利用率及其茎叶较快的生长速率使其具有生长竞争优势,促进其成功入侵。

    白三叶植物入侵生态化学计量学营养策略

    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杨小菊强巴克珠郭凯瑜罗大庆...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情况,确定影响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为藏西北地区高寒荒漠群落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对藏西北地区136个样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36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31种,隶属27科67属,其中双子叶植物占主导地位,菊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莎草科是研究区的优势科;(2)TWINSPAN数量分类将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划分成22个群丛,以草本植物优势种命名的群丛居多;(3)CCA排序表明,影响群落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是经度和纬度,其次是海拔,CCA排序进一步阐明了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格局。

    藏西北地区高寒荒漠植物群落数量分类排序

    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变化

    董浩兵孙小妹李宏林任正炜...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高原鼢鼠扰动下亚高山草甸群落的构建机制,在祁连山东段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县)亚高山草甸的禁牧样地中以不同年限(一年、二年、三年、多年、平地对照)的高原鼢鼠鼠丘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过程中全部物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多度变化,选用对数级数模型、几何级数模型、断棍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对物种多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在鼠丘植被演替过程中,全部物种、常见种、稀有种的丰富度均为先增加后减少,三年鼠丘物种丰富度分别比一年、两年、多年鼠丘和平地对照高82。4%、16。3%、12。0%和47。6%,多年鼠丘与三年鼠丘相比物种丰富度下降的81。8%来源于大量稀有种的丧失。2)年际间鼠丘群落相似性以三年鼠丘与多年鼠丘间群落相似系数最大(0。622),异质性最小,为中等相似。3)通过模型拟合发现全部物种和常见种物种多度分布均符合生态位模型,而稀有种同时符合生态位模型和中性模型。以上结果表明在天祝县亚高山草甸禁牧管理模式下,第三年为高原鼢鼠鼠丘植物群落结构演变的转折点,常见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为确定性过程,而稀有种的丧失受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的双重影响。

    物种多度分布格局高原鼢鼠鼠丘生物多样性亚高山草甸

    补播不同播量燕麦对退化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赵小娜王斌王腾飞张译尹...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宁夏固原北部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退化导致的牧草产量低、品质差、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个处理,包括4个补播燕麦处理,分别为S1(90 kg/hm2)、S2(135 kg/hm2)、S3(180 kg/hm2)和S4(225 kg/hm2)以及不补播燕麦(Avena sativa)和燕麦单作(180 kg/hm2),对退化苜蓿草地补播燕麦后草地生产性能、营养品质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苜蓿草地产量和品质随燕麦补播量的改变均发生变化。随着燕麦补播量的增加,紫花苜蓿株高呈下降趋势,补播不同播量燕麦处理较不补播显著增产(P<0。05),但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对燕麦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各播量下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S1和S2处理下牧草的粗蛋白产量和相对饲喂价值仅次于苜蓿单作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S1处理净收入最高。综上,在宁夏固原炭山退化苜蓿草地产量恢复的生产实践中,燕麦的补播量可选择为90 kg/hm2。

    草地补播退化苜蓿草地生产性能营养品质经济效益

    施肥对河西走廊豆禾混播草地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陈孝善南丽丽夏静吴世文...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甘农 3号紫花苜蓿和原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N0P0K0)、平衡施肥(N2P2K2)、不施氮(N0P2K2)、不施磷(N2P0K2)和不施钾(N2P2K0)共5个处理,测定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豆禾混播草地最佳施肥模式,以期从生物学角度为河西走廊混播草地的施肥与管理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与N0P0K0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下蔗糖酶(SU)、脲酶(UA)、碱性磷酸酶(APA)、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量磷(SMBP)分别增加14。3%~64。1%、15。1%~62。0%、14。9%~73。2%、9。4%~39。8%、17。6%~113。1%、22。9%~91。7%、20。1%~74。9%。不同处理间,SU、APA、CAT活性和SMBC、SMBP含量均表现为:N2P2K2>N2P2K0>N0P2K2>N2P0K2>N0P0K0,UA活性和SMBN含量表现为:N2P2K2>N2P2K0>N2P0K2>N0P2K2>N0P0K0,且4种施肥处理下,测定指标数值均显著高于N0P0K0 处理。不同月份间,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根际土壤SU、UA、APA、CAT活性和SMBC、SMBP、SMBN含量均表现为 7月>5月>10月。相关分析表明,4种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磷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表明,施肥对河西走廊甘农3号紫花苜蓿和原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表现为:N2P2K2>N2P2K0>N0P2K2>N2P0K2>N0P0K0。

    施肥河西走廊混播土壤酶土壤微生物量月动态

    不同栽培年限甘草不同生育期茎叶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动态研究

    古丽尼尕尔·艾依斯热洪伊斯拉伊·达吾提万江春艾比布拉·伊马木...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种植年限和生育期变化对栽培甘草地上部分的生长、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栽培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的甘草,分别于营养生长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枯黄期测定其生长、产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甘草的株高、茎粗和干草产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栽培第三年、四年、五年的甘草在结荚期干草产量较栽培第二年的分别增加26。55%、37。14%和37。33%。对生育期而言,最高产草量均出现在结荚期,但其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随生育期逐渐降低,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从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兼顾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栽培二年和三年的甘草在初花期刈割,栽培四年和五年的甘草在现蕾期刈割,可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

    栽培甘草生长动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甘南天然草原植物病害及其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董万清戚新和丁婷婷李法喜...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病害是限制草地生产力及其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于2020~2021年连续2个生长季,采用随机取样方法调查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原重要牧区植物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探究了主要病害对放牧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共发现植物病害54种,涉及草地植物14科42属49种,以禾本科、菊科、毛茛科和莎草科植物病害种类最多,占病害调查总数的55。56%;不同调查点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不同,总体上7月为病害初发期,8~9月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逐渐增加,9月达到最高,主要病害平均发病率>95%,病情指数>55。在阿孜试验站,家畜放牧利用方式影响各类草地植物病害的发生,但不同植物的病害发病规律对同种家畜放牧利用方式的响应存在差异。综上,甘南天然草地病害发病较严重,放牧和围封处理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本研究为甘南天然草原后续科学研究及病害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植物病害天然草原地区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