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陆地棉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分析

陆地棉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分析

扫码查看
为阐明陆地棉主要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贡献,采用加性一显性及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分量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对9个陆地棉品种(系)及其F1代20个组合皮棉产量和9个株型性状的2年资料进行了贡献分析.结果表明,9个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表型贡献率分布在0.1%~11.1%之间.主茎节距、始果枝高、果节数对皮棉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加性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9.8%、6.2%和5.7%,果枝夹角对皮棉产量的加性遗传方差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39.9%);果节数对皮棉产量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57.8%);主茎节距对皮棉产量有极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贡献率(17.7%),其它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加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显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较小或不显著.亲本2和4的果节数、亲本3、5和6的始果枝高、亲本7的主茎节距对其皮棉产量有最大的加性贡献,表明对皮棉产量加性效应贡献最大的株型性状因不同亲本而异.多数杂交组合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主要受果节数的影响,因此,果节数可作为间接选择皮棉产量显性效应的指标.
Analysis on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Plant Type Traits to Lint Yield in Upland Cotton(Gossypum hirsutum L.)

汤飞宇、莫旺成、王晓芳、肖文俊

展开 >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陆地棉 株型性状 皮棉产量 条件分析

江西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9BNA03800

2010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学通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91
ISSN:1000-6850
年,卷(期):2010.26(23)
  •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