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豆鲜荚籽粒上位性QTL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大豆鲜荚籽粒上位性QTL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Analysis of Epistasis QTL and Its Interaction Effects on Controlling Fresh Pod and Seed Related Traits in Soybean

扫码查看
荚粒是大豆主要的收获器官,直接影响鲜食大豆品种审定和产品出口.然而,荚粒性状由多基因控制,目前主要集中在加性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发掘方面,对上位性QTL及其互作效应报道甚少.鉴于此,通过鉴定大豆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2年4种环境条件下鲜荚和籽粒的长度、宽度、重量等相关性状,发掘控制其上位性QTLs,并研究其互作效应,结果发现,8种测试性状共检测到321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涉及所有染色体,构成复杂的上位性QTILs互作网络,其中包括144对正向效应和177对负向效应QTILs,并以13号染色体分布数量最多;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4对"一因多效"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且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间的互作贡献率为1.89%~4.85%,高于其与环境互作贡献率,说明遗传因素为主;上述34对QTLs涉及18条染色体,其中包含定位区间一致的23对"一因多效"QTLs,并有6组上位性QTLs以"一对多"方式发挥功能,16组以"一对一"方式发挥作用.上述结果不仅为实现大豆荚粒性状精准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选择标记,并为进一步揭示大豆荚粒性状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依据.

陈士亮、孙亚倩、邵振启、李文龙、孔佑宾、杜汇、李喜焕、张彩英

展开 >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1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大豆 荚粒性状 上位性QTL 互作网络 遗传效应

HBCT201919020319226356D

2021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52
ISSN:1008-0864
年,卷(期):2021.23(8)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