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扫码查看
[目的]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新收集的7个来源地区的山荆子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明确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为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种的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筛选19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检测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的多态性,利用GenAlEx 6.501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群体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利用GenepopV4和Fstat293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基于Nei遗传距离DA,利用POPULATION 1.2构建269份材料的Neighbour-Joining(NJ)进化树,使用STRUCTURE2.3.4进行贝叶斯聚类并分析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39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20.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9.070,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28和0.855,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392.按照来源地区划分群体,以黑龙江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最多为15.684,俄罗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河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9-0.111,河北与多个地域的群体基因交流频繁,甘肃群体是7个群体中最为稳定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与地理位置远近不完全相关.基于Nei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7444处将269份材料可以分成7个类群,多数类群与地理位置不相关.其中类群Ⅰ和Ⅱ与其他类群遗传距离较远,类群Ⅱ和Ⅲ的聚类比较混杂,类群Ⅵ的材料来源最为复杂,类群Ⅳ和Ⅴ相对比较单纯,类群Ⅶ中99%为黑龙江山荆子.群体结构分析将269份材料划分成了3个类群,具有3个可能的基因来源,不同来源地的材料在各群体中均有分布,与地理位置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性.只有黑龙江、山西和甘肃群体以及部分俄罗斯和河北材料的类群归属相对单一,与聚类有相似的结果.269份材料中Q≥0.6有232份,大部分山荆子的血缘相对单一. [结论] 19对SSR引物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用于山荆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价.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以河北地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遗传变异和分化主要发生在群体内和个体内部;群体问有基因交流,以河北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最频繁;抵制基因漂变而导致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交流水平与地理位置远近不完全相关.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on Malus baccata (L.) Borkh from 7 Sources

高源、王昆、王大江、赵继荣、张彩霞、丛佩华、刘立军、李连文、朴继成

展开 >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兴城125100

山荆子 荧光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CAAS-ASTIP-2016-RIP-02CARS-27NB2015-2130135-39201303093

2018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99
ISSN:0578-1752
年,卷(期):2018.51(19)
  • 19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