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垄沟种植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

垄沟种植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探究不同垄沟种植模式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作物生产力、土壤性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率,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 200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6 行固定道垄沟种植(6RPRF)、6行每年起垄垄沟种植(6REYRF)、4行固定道垄沟种植(4RPRF)、4行每年起垄垄沟种植(4REYRF)和传统平作(CF)5个处理,分析了2015-2021年度玉米、小麦及其周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2020 年玉米收获期 0-40 cm不同土层的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 2019-2020 年度小麦收获期 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结果]与CF相比,4种垄沟种植下玉米、小麦、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8.6%—32.1%、12.5%—25.6%、11.3%—29.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8.6%—31.4%、12.5%—31.1%、12.8%—30.3%;0-5 cm和20-40 cm土层的容重分别显著降低7.3%—11.3%和4.9%—11.5%;0-40 cm土层平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别提高6.0%—19.8%、80.8%—100.0%、28.5%—80.9%、58.5%—141.2%和24.0%—46.9%,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提高38.8%—116.0%,其中,总体以4RPRF处理效果最优,其还可以在硝态氮累积量总量维持在CF水平的同时使0-100 cm土层显著提高 38.8%、200-380 cm土层显著降低 15.0%,具有提高根层、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作用.固定道垄作模式(PRF)与每年起垄模式(EYRF)相比,玉米和周年的 6 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 10.6%和 9.1%,垄面种植 6 行模式(6R)下玉米、垄面种植 4 行模式(4R)下小麦和周年的 6 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 21.1%、15.2%和 8.2%,土壤养分含量表层提高、下层降低,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 4.9%—30.2%.4 行模式较 6 行模式,玉米和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9.9%和6.8%,EYRF下玉米、PRE下小麦和周年的6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7.4%、16.5%和6.7%,土壤特性有改善趋势,但其效应因指标而异,且在不同起垄模式和不同土层表现不同.[结论]4行固定道垄沟种植(4RPRF)既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又可使玉米、小麦、周年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多数条件下表现最优,还可以有效降低 20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是协同实现旱地雨养玉-麦轮作区作物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的种植模式.
Effects of Ridge and Furrow Planting Patterns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Soil Nitrate-N Accumulation in Dryland Summer Maize and Winter Wheat Rotation System

ridge and furrow planting patternsdrylandmaize-wheat rotationsoil propertiesgrain yieldwater use efficiencynitrate-N

吴金芝、黄修利、侯园泉、田文仲、李俊红、张洁、李芳、吕军杰、姚宇卿、付国占、黄明、李友军

展开 >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河南洛阳 471023

垄沟种植 旱地 玉-麦轮作 土壤性状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硝态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旱地绿色智慧农业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项目

2016YFD03004002018YFD030070017100001

2023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99
ISSN:0578-1752
年,卷(期):2023.56(11)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