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分析

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分析

扫码查看
[目的]分析 2000-2020 年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为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 年,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测定 2001-2016 年以来 145 份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 2000-2020 年以来的 60 份高产小麦品种(四川省历年区试中产量位于前列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而分析 2000-2020 年来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145 份 2001-2016 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 37。20 kg·hm-2 或 0。66%,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和株高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 0。42×104/hm2 或 0。13%)是 145 份 2001-2016 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60 份 2000-2020 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 61。10 kg·hm-2 或 0。89%,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几乎无变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位有效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 1。80×104/hm2 或 0。51%)也是 60 份 2000-2020 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结论]近 20 年来,四川省小麦产量遗传改良育种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高产育种产量改良效果显著,四川省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是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量要素中,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四川小麦高产的重要基础,但其遗传改良处于瓶颈期。在此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四川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罗江陶、郑建敏、邓清燕、刘培勋、蒲宗君

展开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粮油作物绿色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6

四川小麦 品种 遗传增益 产量 产量相关性状

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科技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

NK202206072022YFSY00152022ZZCX0032021YFYZ00022022ZSZX0014

2024

参考文献引证文献相关文献
同作者其他文献同项目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99
ISSN:0578-1752
年,卷(期):2024.57(20)
罗江陶,郑建敏,邓清燕,等.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4,57(20):3945-3956.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