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绿色生产力与种业创新使命

    余欣荣孙好勤厉建萌金云翔...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而且为包括现代种业在内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力与种业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亟需深入探讨.[方法]文章从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种业创新主体活力、种业创新保障制度、种业创新绿色导向等方面,阐述了现代种业发展为农业绿色生产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结果]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在农业领域,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自觉运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增产增收、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富裕健康协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结论]新时期推进种业振兴发展,必须要以绿色生产力观点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根基,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种业人才创新发展,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种业振兴

    生计视角下海水养殖户参与排污治理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

    王佳楠石萃楠谭光万
    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捕捞渔业资源日趋贫乏,海水养殖产业兴起的背景下,为了保障水产品基本需求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养殖户生产与海洋生态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分析生计资本,找到影响因素间的逻辑结构,为提升养殖户参与绿色生产意愿提供可行建议.[方法]文章利用海南省北部4个沿海市县353份海水养殖户实地调研数据,构建海水养殖户的生计资本评价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ISM模型,实证检验在生计资本框架下不同因素对养殖户参与排污治理意愿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和层次结构.[结果](1)有74.9%的养殖户愿意参与排污治理.对海水养殖户的意愿影响最大的是社会资本因素,其次是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因素.(2)产生正向影响的是认知因素,包括人力资本中养殖户的受教育程度、具有养殖方面的技术,自然资本中区域水质养殖适合度,以及社会资本中加入合作社和技术的可获得度.(3)产生负面影响的是利益相关因素,包括人力资本中投入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中配套养殖的设备数量,以及金融资本中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4)影响路径可以分为社会关系推动型和环境资源强化型两类.[结论]建议进一步强化海水养殖户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巩固原有海水养殖户的排污治理积极性,加强对生态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模式的宣传,开展技术讲座,提高海水养殖户对环保及相关技术的认知,培育新技术推广的社会环境;聚焦海水养殖大户,通过资金支持大户采取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加速排污治理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等降低参与成本,消减投资疑虑,推动养殖户积极参与排污治理.

    生计资本海水养殖户排污治理意愿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ISM模型海南

    基于美学的乡村风貌设计研究

    王琳琳刘瑞雪
    16,41页

    农地质量对农业化学投入减量受偿意愿的影响

    杨建辉张琨彭欣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地质量是农户进行农业化学投入的考量,分析其对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减量补偿受偿意愿的影响可以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研究基于山东省942位农户的调查,运用Order Probit模型考察农地质量对农业化学投入减量受偿意愿的影响以及农户行为和政府行为的中介效应.[结果](1)农地质量越高,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减量生态补偿的参与意愿越高;(2)农户越偏向高风险选择,越愿意参与生态补偿且希望获得的补偿额度越低;(3)农地质量对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减量受偿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农户行为具有遮掩效应作用和农户行为与政府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4)黄河沿岸县域农户更不愿意参加农业化学投入减量补偿行动.[结论]农业化学投入减量生态补偿机制要在农地质量差异化的基础上构建;结合农户自身特性以及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针对农户不同需求,通过技术培训和相关扶持政策等帮助农户提高稳定农地产值,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根据农户行为进行合理管控,加强政府对农药、化肥投入的监管力度.

    生态补偿农业化学投入减量受偿意愿农地质量

    外国文学的乡村振兴模式分析

    陈利利
    28,41页

    我国粮食供给时空变迁及产能提升路径分析

    王晨张文博王济民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给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时空变化特征,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都不同程度驱动形成当前粮食供给格局,通过对我国粮食供给情况时空变迁及过去产能提升路径分析,提出未来粮食产能提升可能的增长途径.[方法]文章以粮食增产的角度重新划分粮食供给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使用标准差椭圆描绘粮食增产的空间格局变化路径,并运用供给反应模型分析粮食供给增长的驱动因素,使用实证方法分析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的潜力和方向.[结果](1)我国粮食供给经历了1978—1998年、2003—2015年、2019年至今3个粮食供给增长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粮食增产重心由西南—东北—西北移动,稻谷增产重心不断向东北偏移,小麦增产重心各阶段变化不大,玉米增产重心由西南—东北—西北移动,大豆增产重心由东北—西南—东北移动.(2)通过供给反应模型分析粮食供给增长驱动因素发现,粮食价格的提高、农业政策的实行对粮食供给有正向影响,而化肥价格的提高、自然灾害的增加对粮食供给有负向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与粮食供给增长趋势相反,粮食供给区域特征明显.[结论](1)应优化粮食产业布局,缓解粮食增长重心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配置之间的矛盾.(2)发挥粮食价格和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保证农民粮食生产价格预期的稳定性.(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供给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供给时空变迁千亿斤产能提升标准差椭圆供给反应模型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大型灌区的实证分析

    申欣鑫黎红梅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农业水利系统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指明方向.[方法]文章基于1992—2020年湖南省14个市州大型灌区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分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采用并行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模型,探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机制.[结果](1)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湖南省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存在区域异质性,环洞庭湖、长株潭,湘中片区效果较为显著;(3)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能够通过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促进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人力资本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方面起调节作用.[结论]持续推进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建设条件差的地区,努力建设现代化灌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水权交易,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灌区抗御灾害能力等以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利设施多期DID并行中介效应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

    吴一鸣郑懋姌
    53,74页

    山西省粮食生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仇欢欢郝志瑞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山西省粮食生产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保障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可持续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通过H-P滤波法测度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对其时序进行周期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1)山西粮食生产长期波动趋势整体呈现平滑上升态势,共分为3个曲线阶段:1978—1996年为缓慢平稳上升;1996—2009年属于波动向下平滑曲线;2009—2022年开始恢复平滑上升趋势,并且实现了13年连增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34%.(2)粮食单产长期趋势与粮食总产呈现相似的"增加—波动—增加"曲线,但比总产更加平缓稳定,表现为逐年递增趋势;粮食播种面积的长期趋势线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整体呈现先快速下滑,后缓慢上升,然后再下滑的变化趋势.(3)基于变异率测算将山西粮食生产时序划分为7个波动周期:1978—1984年、1984—1990年、1990—1996年、1996—2001年、2001—2006年、2006—2013年、2013—2018年,平均波动周期为6.71年,2018—2022由于波动幅度较小尚未形成波动周期.(4)山西粮食波动中波峰最大值为15.38%,波谷最大值绝对值为32.71%,最大波幅为48.09%,且均出现在1996—2001年的周期;最小波幅7.74%,出现在2013—2018年的周期;平均波幅为23.41%;波峰平均值为10.60%,波谷平均值绝对值为12.82%.粮食生产波动具有连续性特征,且波动幅度较大,幅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5)2001年以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2001年以后,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农等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逐渐增大.在自然因素中,以年降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随着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年降雨量的影响排序略有向后;平均气温等其他自然因子与粮食产量的关联程度相对稳定.[结论]山西粮食生产长期变化趋势基本遵循着"增长—波动—增长"的循环趋势向前.尽管粮食生产短期内波动性较大,但在长期稳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可持续性,未来山西粮食生产稳定趋势明显.

    粮食生产波动特征影响因素H-P滤波法山西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

    牟培培谌威
    63,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