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逆社会时钟: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与"自主性"形塑——基于社会时间的视角

逆社会时钟: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与"自主性"形塑——基于社会时间的视角

扫码查看
引导民众的生活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亲环境方向转变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重大课题实践.青年作为消费主力,无论是低碳消费"买"的前半程做法,或是"弃"的后半程实践,共同构成了对青年低碳生活方式的完整理解.相较于可见、充满快感的物品消费与服务,"生活垃圾分类"常常因为欠佳的身体体验而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与忽略.文章基于社会时间视角,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对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展开研究,发现情景结构中的正式制度和时间结构虽然对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时间因素最为关键.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动力不仅在于为个体存在赋予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其作为个体精神在物质边界的延伸,更在于用行动建构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形成有效的身份区隔.空巢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既是对"有闲"的注解与自我呈现,更是通过社会时间形塑了 一种对他群体的文化优势.

张敦福、郭宏斌

展开 >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上海大学

黄山学院

黄山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

展开 >

低碳消费 空巢青年 社会时间 时间自主性 文化区隔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2022AH051931

2024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中国青年研究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96
ISSN:1002-9931
年,卷(期):2024.(1)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