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治理转型中的青年乡镇干部

    陈伟杨华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青年干部逐步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力量。调研发现,相比于传统干部,青年乡镇干部具有群体结构多元化、治理实践规则化、社会交往脱嵌化、职业预期稳定化等新特征。青年乡镇干部从乡土干部到现代公务员的变化,内在于基层治理转型的进程中。基层治理重心的调整、治理体系的规范化和青年干部的组织化培养,共同塑造了青年乡镇干部体制化的状态。青年干部体制化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执行效率,同时也可能陷入基层政府的"悬浮化"困境。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特性,有必要建立一套灵活的制度与机制以保证乡镇干部队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青年乡镇干部体制化基层治理

    再造"新乡贤":返乡青年网红媒介实践嵌入基层治理的社会资本转换

    刘楠
    14-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技术重塑信息环境,驱动着乡村社会结构关系的新治理逻辑形成,一些返乡青年网红开始发挥"新乡贤"功能。从社会资本转换理论出发,选取四川、广西被选为人大代表的返乡青年网红案例,关注其媒体实践中的社会资本转换与治理效力的关系。社会资本转换包括数字经济资本转化为线下社会资本,符号资本赋能乡村品牌;线上社会资本转化为新型文化资本,公共服务拓展治理场景;多重社会资本的变异转换、算法规训影响资本"兑换率"。结合"信任-网络-规范"维度,返乡网红生成数字"新乡贤",要在多重逻辑中调适,挖掘传统治理资源,完善协同治理体系,但也要警惕流量经济不可持续性等问题。

    返乡青年网红新乡贤基层治理社会资本转换

    农村大学生返乡进体制的动力与效能分析——基于贵州省G镇青年干部的考察

    黄思
    22-2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基于贵州省G镇的个案调研,以"个人能力-家庭支持"为分析框架,探讨农村大学生为何返乡与返乡何为,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在"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次,农村大学生受到家乡宽松氛围的社会吸引、本地城镇化的家庭策略与体制就业的个人偏好的综合影响,在理性选择下返乡进体制、扎根基层。这些年轻化与本土化的基层干部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生成内在工作激励,深度嵌入地方社会,整合治理资源,促进多元治理目标实现,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农村大学生就业选择基层干部返乡动力

    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复杂性的时空分析

    沈杰杜可欣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时空压缩场景中,作为时代与社会的主体表征之一的社会心理,呈现出更加敏锐和细微的复杂性,而对于社会变迁赋有敏感天性的青年世代,其社会心理复杂性则更加超前和鲜明。对于这些复杂性症候及其发生机制的诊断,晚近社会科学中兴起的时空分析理论视角和方法工具为其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洞见。就探究当今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复杂性的样态及其原因而言,时空分析这一研究进路的选择仍然需要以契合时代背景下国情生态和青年特质作为前提,并作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理论和方法建构的努力来加以有效应用。

    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复杂性时空分析

    数字社会化视阈下青年数字素养的框架建构与提升路径研究

    刘芳吕鹏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人翁",青年的数字素养是其数字生存的基础,是实现美好数字生活的关键。从人的生存角度而言,学习并掌握数字知识、数字技能和数字规范是数字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生成数字素养的核心要素。文章基于数字社会化的视角,建构了知识维度、技能维度和规范维度的青年数字素养框架,并提出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提升青年数字素养的实践路径。

    青年群体数字素养框架建构数字社会化

    代际间的社会流动预期对青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胡含之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23年的数据,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流动预期对自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父母的社会阶层相比,该群体大部分抱有向上流动的预期。基于有序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向上流动的预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向下流动的预期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基于KHB中介效应分解方法发现,社会交往是社会流动预期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有60%~70%的预期效应通过社会交往传递。该研究不仅为代际流动预期如何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实证证据,而且发现应帮助青年群体正确认识社会流动,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社会流动预期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

    现代化进程中的通勤婚姻:都市青年夫妻异地而居的决策与家庭风险

    陈香君刘慧君赵敏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勤婚姻是当下都市青年人的一种非典型婚姻模式。本文通过深度访谈15位通勤婚姻者,发现都市青年选择通勤婚姻是希望通过牺牲时空来达成婚姻与事业、个人与家庭、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平衡。这一决策理性却也无奈,灵活但也危险。一方面,选择通勤婚姻的都市青年夫妻具有高经济理性、高成就动机、高人格独立、高延迟满足、高观念契合五大特点,通勤婚姻往往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另一方面,空间的分离确实制造了夫妻双方物理和心理隔离,使得通勤夫妻在情感交流、生活合作、生育决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造成通勤婚姻家庭存在情感稳定性降低、性别分工不公和生育潜力浪费三种风险,值得关注。

    通勤婚姻都市青年夫妻异地决策家庭风险

    数字时代青年休闲生活的异化与自我复归

    刘力源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注重展现美的内涵与自由舒展的灵魂,而数字时代青年休闲生活逐渐失去了休闲的本质意蕴,并渐显出一系列异化景象。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关注当代青年休闲生活现状,探究青年如何实现休闲生活的自我复归。研究发现,以数字劳动占据自由时间、数字资本的"隐性规训"、"庞大数字体验"的休闲感异化、"表象休闲"之中主体发展困境,呈现出当代青年休闲生活的异化景象。基于此,青年应通过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合理规划自由时间、明晰虚拟与现实界限四重理路,实现休闲生活的自我复归。

    青年数字时代休闲生活异化自我复归

    作为情感媒介的游戏:网络游戏中的严肃情感研究

    蒋俏蕾张自中
    75-8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刻板印象中常常把网络游戏只与娱乐相勾连,而如今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情感媒介,也具有承载严肃情感的能力。研究基于情感可供性视角,聚焦严肃情感的在线表达,通过对近年来网络游戏中在线表达严肃情感的游戏玩家进行深度访谈,分别从游戏玩家、游戏环境以及主体与环境交互三方面探析游戏作为一种情感媒介是如何承载严肃情感的。根据现实和游戏因素的卷入程度,研究将玩家的在线严肃情感实践分成三类,即游戏情感实践、现实情感实践以及现实事件的游戏内情感实践,并发现尽管玩家的情感实践行为与动机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背后蕴藏的皆为真挚且严肃的情感。

    可供性情感媒介严肃情感情感表达网络游戏

    奇异性审美:数字平台视频直播审丑现象研究

    姜利标王凌云
    83-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平台视频直播技术的加持之下,审丑表演者会借平实生活的景观呈现、人设角色的反差虚构和道德底线的极化游走来博取受众关注,致使视频直播内容往往呈现出低俗化、娱乐化和反叛化的特性。数字平台视频直播里的审丑现象之所以能够形成,某种程度上与自由放任的窥视欲、无聊状态的抽离、生活意义感的缺失、审美理念的浅层化以及自我叙述的呈现风格五个影响因素相关联。尽管审丑行为能为个体提供短暂娱乐的消遣功能,但其偏离社会规范约束的价值理念,也能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

    奇异性审美审丑现象策略性呈现叠加化效应溢出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