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犯罪治理模式数智化转型的制度因应——以隐私保护为视角

犯罪治理模式数智化转型的制度因应——以隐私保护为视角

扫码查看
随着信息的海量积聚和数智技术的兴起,数字化犯罪治理正迈向数智化犯罪治理.我国的隐私规制通过知情同意原则、数据最小化原则保证隐私让渡的自主性与正当性,但上述原则在隐私保护方面仍有短板.域外隐私监管采用合理隐私期待标准划分公/私界限,通过对第三方原则的灵活阐释与令状制度协调隐私保护与数智赋能,通过相关权利义务的设定不断强化数据使用的透明可控.犯罪治理模式数智化转型中隐私监管的中国方案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数智化犯罪治理应实行全过程隐私监管;通过场景导向的规则构造提升隐私监管的动态性;数智化犯罪治理应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

吴何奇

展开 >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犯罪治理 数智化 隐私保护 制度因应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七十三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2023M73384523YJC820022

202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95
ISSN:1672-2140
年,卷(期):2024.40(1)
  •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