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骗取贷款罪中"造成重大损失"的认定——基于保护法益的目的性考察
骗取贷款罪中"造成重大损失"的认定——基于保护法益的目的性考察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后,"造成重大损失"成为骗取贷款罪的必备要素,更严格地限定了处罚范围.本罪的法益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资金所有权,也包括不特定多数人对金融机构享有的财产权."造成重大损失"不是客观处罚条件,而是不需要具备故意的不法要素.基于保护法益,行为人到期未清偿的本息属于重大损失,对担保人造成的损失不属于重大损失,尚未实现的担保利益不影响重大损失的认定.应当以还款期限的三个月后作为判断重大损失的时点,逾期三个月后的还款行为不影响损失数额的认定.行为人骗取贷款后正常经营、按期归还本息,但出现了异常的因果流程、超出规范保护目的或者需要由第三人答责的因素,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该损失不能归属于行为人.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黎森予
展开 >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关键词:
骗取贷款罪
保护法益
造成重大损失
客观处罚条件
结果归属
出版年:
202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895
ISSN:
1672-2140
年,卷(期):
2024.
40
(2)
参考文献量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