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共混方式对ABS/PA6/SMA共混体系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共混方式对ABS/PA6/SMA共混体系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Influence of Blending Sequence on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6/ABS Blend Compatibilized by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Copolymer

扫码查看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反应增容剂,研究不同共混工艺和ABS/PA6配比对三共混体系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MA对共混体系增容效果显著,并明显改善了ABS/PA6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其中当PA6用量为30份和40份时,SMA先与ABS共混再与PA6共混的方式所生成共混物的性能优于SMA先与PA6共混再与ABS共混的方式.PA6用量为30份时性能最好,共混物的分散相尺寸达到最小值0.31μm,分散相颗粒PA6周长面积比为最大值0.46,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也分别为最大值63.2MPa和8.29 kJ/m2.当PA6用量达到45份时,共混方式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研究表明,当ABS为连续相时,共混方式可以强烈地影响ABS/PA6共混物体系的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而PA6和ABS向共连续相发展时,共混方式对ABS/PA6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则影响不大.

罗筑、姜岩世、郭建兵、涂兴文、秦舒浩

展开 >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14

空军驻西南地区军代室,重庆,400010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展开 >

共混方式 聚集态结构 增容 聚酰胺6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3黔科合人字20050522号GY-2005-3036

2007

中国塑料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塑料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574
ISSN:1001-9278
年,卷(期):2007.21(12)
  • 5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