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塑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塑料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塑料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北京工商大学

杨惠娣

月刊

1001-9278

010-68987902 68905541

100037

北京阜成路11号

中国塑料/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性(中央级)科学技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塑料》以推动塑料工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为己任,准确报道国内外塑料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反映塑料工业的发展动态,注重创造性、新颖性、实践性、可靠性;以学术水平高、内容丰富为特色,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围绕塑料工业发展这一主题,兼顾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成为在行业中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分子助剂对间规聚苯乙烯构象和结晶行为的调控

    沈赢洲刘磊种锦轩张凯...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间规聚苯乙烯(sPS)/N,N'-二苯基对苯二甲酰胺(DPHT)复合材料。利用sPS与DPHT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对sPS分子链的构象和结晶行为进行调控。结果表明,DPHT在sPS基体中存在自由分子和自组装体两种状态,DPHT的加入,提高了 sPS的全反式构象(TTTT)含量,并在DPHT形成自组装体时达到最大值,且DPHT自组装结构还能有效提高sPS中β晶型的含量;当降温速率较小时(5℃/min或2 ℃/min),sPS/DPHT中sPS的β晶占比较α晶多,而当降温速率升高至10 ℃/min时,sPS中α晶含量更多;当DPHT以自由分子状态分散在sPS基体中时,DPHT与sPS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限制了sPS的结晶能力(结晶度由41%降低至35。9%);当DPHT处于自组装状态分散在sPS中时,DPHT的自组装体会在sPS结晶过程中作为晶核促进sPS的结晶(结晶度由36。1%提升至38。2%)。因此,基于DPHT与sPS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在熔融加工过程中对于sPS构象和结晶行为的调控。

    间规聚苯乙烯构象结晶行为π-π相互作用

    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在热塑性塑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魏策陈天宇张秀涛张翼遥...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在几种主要的热塑性塑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聚烯烃、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酯。通过引入动态共价键,这些材料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熔体强度、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耐溶剂等性能的提升。然而,尽管目前取得了诸多进展,动态共价交联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以及长期稳定性和降解行为的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优化制备工艺、提升材料性能以及研究材料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以推动动态共价交联技术在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

    动态共价交联热塑性塑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可重复加工性能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油水分离纳米纤维膜研究进展

    兰倩朱平郭鸿江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要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和静电纺丝技术相结合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优势,并根据油水分离纳米纤维膜的分类,详细综述了疏水性静电纺油水分离膜、亲水性静电纺油水分离膜、智能静电纺油水分离膜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次,具体介绍了提高纳米纤维膜油水分离性能的方法,包括添加纳米颗粒对纳米纤维膜进行改性、制备多层结构的纳米纤维膜。最后指出了开发具有油水分离能力、抗菌、重金属离子去除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纳米纤维膜是未来油水分离领域的重点所在。

    静电纺丝油水分离纳米纤维膜

    锂电池湿法隔膜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宋瑞铭吕怀兴张文龙李斌...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矿物油含量和剪切力作用等条件下锂电池湿法隔膜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的降解动力学,并对降解速率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符合其降解行为的动力学模型:PE-UHMW在温度和加入矿物油的条件下降解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剪切力作用时PEUHMW降解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随着温度升高和剪切力作用会使PE-UHMW的降解速率增大,矿物油的加入会使PE-UHMW的降解速率减小。

    锂电池湿法隔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降解动力学

    《中国塑料》审稿专家邀请函

    《中国塑料》杂志社
    28页

    稀土 β晶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与发泡性能研究

    刘亚宁刘海明刘劭陈士宏...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成核剂WBG-Ⅱ在长链支化聚丙烯(LCBPP)/等规聚丙烯(iPP)共混物中的β晶诱导效果及其对PP材料力学性能和泡沫结构的影响,通过在LCBPP中引入不同成核剂,利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旋转流变仪对样品进行表征,筛选出高效诱导β晶的成核剂WBG-Ⅱ。结果表明,当加入5份(质量份,下同)WBG-Ⅱ时,LCBPP的冲击强度提升了 128%,而拉伸强度下降幅度控制在20%以内;同时,成核剂的加入对LCBPP的熔体强度无显著负面影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议进一步观察发现,成核剂WBG-Ⅱ对iPP具有强效的诱导β晶取向作用;在LCBPP基体中掺入iPP显著提高了混合物中β晶的结晶度;与纯LCBPP相比,LCBPP/iPP配比1∶1的样品结晶度提高了 190%;此外,加入iPP还增强了 PP混合物在高频下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

    长支链支化聚丙烯等规聚丙烯β晶成核剂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孔泡沫

    基于原位成纤与立构复合的PBAT复合材料增强与耐热性能研究

    李杨阳张涛乔珉蒋晶...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行搭建的"熔融共混-高速热拉伸"加工设备,将原位成纤与立构复合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聚乳酸(PLA)分散相含量对微纤形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基体黏弹性和结晶行为、PLA立构复合晶体(sc-PLA)以及PBAT/sc-PLA复合材料力学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制备出纤维直径最小210 nm的PBAT/sc-PLA微纤复合材料,PLA微纤在PBAT基体中相互缠结形成网络结构且分散均匀;sc-PLA微纤网络结构的存在使复合材料出现显著"类液"向"类固"的黏弹行为转变;纤维诱导作用下,sc-PLA相对结晶度和晶体含量得到显著提升,添加30%(质量分数,下同)PLA后,PBAT/sc-PLA复合材料中sc-PLA相对结晶度达46。4%,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相比纯PBAT分别提升175。3%和404%,维卡软化温度(VST)达到近90 ℃。

    原位成纤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立构复合晶体耐热性力学性能

    HGM/GF/PA66/PPS四元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刘晨琚席宇阳任威杨鑫...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聚苯硫醚(PPS)质脆问题,进一步提升其轻量化应用水平,基于玻纤(GF)增强、聚酰胺66(PA66)增韧、空心玻璃微珠(HGM)减重的研究思路,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HGM/GF/PA66/PPS四元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少量PA66可显著提升PPS复合材料的韧性和水润滑性能,其力学强度无明显变化;加入HGM可大幅降低PPS复合材料的密度,并能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摩擦学性能,但HGM含量过大会降低PPS复合材料的韧性;实验条件下,PA66、HGM的最佳含量分别为25%(质量分数,下同)和10%,此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为优异的综合性能。

    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力学强度摩擦学性能

    聚丙烯酸钠/桑黄菌段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溶胀性能研究

    董志慧曲楠张雪韩櫂濂...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微波辐射加热引发合成聚丙烯酸钠/桑黄菌段复合高吸水树脂(PISSR)。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变量配比方案,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桑黄菌段、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分别为丙烯酸的20%、0。60%、0。15%,丙烯酸中和度为85%、微波功率为500 W时,PISSR吸液倍率最大,在蒸馏水中为652。6g/g,0。9%NaCl溶液中为61。1 g/g;离子类型和电解质浓度是影响PISSR吸液性能的重要因素;PISSR表面粗糙多孔,富含Na、K、Ca元素,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以及再溶胀性能。

    桑黄菌段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吸液倍率保水性能

    柠檬酸改性苎麻纤维增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性能研究

    孟承翰罗皓文刘昊费继龙...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柠檬酸(CA)对苎麻纤维(RF)进行改性制备苎麻纤维/聚丁二酸丁二醇酯(RF/PBS)生物复合材料。研究了CA处理后RF的热稳定性、结晶度和形貌的变化。讨论了CA处理对RF与PBS界面相互作用的机理。此外,制备了不同比例的CA-RF/PBS生物复合材料,根据其拉伸性能确定了 CA-RF/PBS生物复合材料中CA-RF的最佳质量分数配比为8%,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为44。1、563。3 MPa。同时还将CA-RF/PBS与醋酸(AA)和氢氧化钠(SH)改性的RF/PBS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A-和SH-RF/PBS生物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分别为40。2 MPa和41。0 MPa,均逊于CA-RF/PBS生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柠檬酸苎麻纤维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生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