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MI)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 将79例ICU治疗的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分为Ⅰ级(胃肠道功能受损,但无器官衰竭,n=32)、Ⅱ级(器官衰竭的征象,如心脏、肺部或肾脏功能不全,n=26)、Ⅲ级(多器官功能衰竭,n=15)、Ⅳ级(不可逆的胃肠道功能或结构损害,n=6);根据不同预后(28 d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46)和预后不良组(n=33).所有患者均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床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对比不同AGI分级患者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胃窦收缩幅度(ACA)、胃窦收缩频率(ACF)、MI];分析AGI分级与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分析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Ⅰ级ACA、ACF、MI分别为(0.44±0.18)次/min、(1.50±0.65)次/2 min、(0.73±0.19),Ⅱ级分别为(0.25±0.10)次/min、(0.50±0.20)次/2 min、(0.35±0.10),Ⅲ级分别为(0.21±0.08)次/min、0次/2 min、(0.17±0.08),Ⅳ级分别为(0.17±0.06)次/min、0次/2 min、(0.06±0.01);不同AGI分级患者ACA、ACF、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级>Ⅳ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A、ACF、MI与AGI分级呈负相关(r=-0.445、-0.474、-0.483,P<0.05).两组年龄、性别、重症疾病类型、排便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10.89±1.65)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9.67±2.14)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2.09±0.38)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的(7.01±1.10)、(14.78±1.82)、(1.46±0.29)分,入住ICU时间(11.32±2.16)d长于预后良好组的(9.80±1.94)d,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占比75.76% 高于预后良好组的47.83%,ACA(0.27±0.12)次/min、ACF(0.31±0.16)次/2 min、MI(0.43±0.18)均小于预后良好组的(0.58±0.20)次/min、(1.65±0.57)次/2 min、(0.9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入住ICU时间、CRRT治疗、ACA、ACF、MI是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床旁超声MI在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作用,与AGI分级呈负相关,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