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文明自覺的前提是對中華文明的理論認知.文明意味着一種生活方式、一個意義系統,表現爲一幅宇宙圖景——通常由宗教話語闡述呈現.中華文明之宇宙圖景由儒家經典提供,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學術界却是將儒家思想劃歸哲學,以淵源於希臘城邦的這一知識形態爲標准範式對儒家文本進行解讀.本文首先從文明比較的視角,對以柏拉圖爲中心的所謂哲學的産生發展給出宏觀分析,從其歷史演變指出其不僅不足以支撑文明,亦難以作爲具有普遍意義的學科範式放之四海而皆準.然後聚焦《周易》與《春秋》文本之形成背景、内容演進及其實踐落實,從這一孔子晚年定論與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互動關係揭示儒教與中華文明的意義影響.文章認爲,揚棄哲學範式,回歸宗教話語,不僅是一種知識學的邏輯要求,也是文化自信文明自覺的時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