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刘梦溪

半年刊

1003-0190

010-64813409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文化/Journal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中国文化》杂志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确信文化与传统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愿成为海内外学人发表高质量论文、交流学术讯息的公开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哲學還是宗教文明論背景下儒學理解範式之反思與重構

    陳明
    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文明自覺的前提是對中華文明的理論認知.文明意味着一種生活方式、一個意義系統,表現爲一幅宇宙圖景——通常由宗教話語闡述呈現.中華文明之宇宙圖景由儒家經典提供,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學術界却是將儒家思想劃歸哲學,以淵源於希臘城邦的這一知識形態爲標准範式對儒家文本進行解讀.本文首先從文明比較的視角,對以柏拉圖爲中心的所謂哲學的産生發展給出宏觀分析,從其歷史演變指出其不僅不足以支撑文明,亦難以作爲具有普遍意義的學科範式放之四海而皆準.然後聚焦《周易》與《春秋》文本之形成背景、内容演進及其實踐落實,從這一孔子晚年定論與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互動關係揭示儒教與中華文明的意義影響.文章認爲,揚棄哲學範式,回歸宗教話語,不僅是一種知識學的邏輯要求,也是文化自信文明自覺的時代需要.

    文明論儒學宗教哲學理解範式反思重構

    從"初次大分流"談到中西文明的走向

    張國剛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東方與西方分屬兩種不同的文明,沿襲着不同的歷史軌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本文借用"大分流"的概念,比較中西方文明成型的先決條件與呈現結果,意在解釋兩種文明的發展邏輯,而中國文明有着自己獨特的道路和突出的特點,人類社會正是在不同文明的對立統一和衝突融合中不斷演化,尊重文明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是人類發展的本能屬性和必然選擇.

    中西文明大分流文化交流民族國家

    李商隱集《失題》詩與《元結文集後序》唐肅宗"有篡"

    鄧小軍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商隱詩集》所存唐肅宗時期人所作《失題》(昔帝回沖眷)詩:"時非三揖讓","蒼黄傳國璽,違遠屬車塵",乃是揭露唐肅宗篡位.李商隱《元結文集後序》:"子從其翁"、"不知有篡"、"耋老者在",則是響應和展開了元結《大唐中興頌》揭露唐肅宗篡位與不孝.新見這兩份唐代文獻,壯大了已知唐人李白、杜甫、元結、顔真卿、柳祥對唐肅宗篡位和不孝的政治批評的陣容和傳統.過去一直認爲唐人未對《大唐中興頌》表態,現在這種説法應該結束了.或以爲宋黄庭堅指元結《大唐中興頌》貶斥唐肅宗之篡位與不孝是反映了宋人歷史觀,而不是唐人思想,則此説法一開始就違背了唐代歷史和唐代文獻的實際情况.

    《李商隱詩集·失題》(昔帝回沖眷)詩《元結文集後序》唐肅宗篡位不孝

    "碧紗籠"新解

    胡文輝
    47-51页

    説"想因"

    張旭東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説新語·文學》第十四則把夢分爲想因兩類,人們莫名其妙地接受了這種分類,爲什么這么説,因爲其中的一大類"因"夢人們根本没弄清.只是北宋的任淵在一個注裏表明他能區分想因二夢,但也給不出定義.余嘉錫、徐震堮二注本在做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没注出什么,任淵的成就也没有被引用,説明這個小問題長期處於混沌.直到《管錐編》第二册才引入弗洛伊德理論給出明確定義,并舉出大量例證,把事情説清楚了.但同時又面臨新的問題,一所舉出的例證只局限在聽覺領域,二引入西方理論闡説"因"夢算不算"格義".

    "想"夢"因"夢《管錐編》格義

    世界文明的轉换與儒學韓國第三届世界儒學大會的主題演講

    龔鵬程
    56-64页

    從《伯夷列傳》看司馬遷的天道論與教化論

    唐文明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劉咸炘正確地指出,《伯夷列傳》的主旨在提出"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但他未能説明司馬遷基於何種理由提出"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本文聚焦於《伯夷列傳》最後兩段的議論,通過深入分析,指出司馬遷反對世俗流行的報應論的天道觀,贊成孔子所揭示的感應論的天道觀,并基於感應論的天道觀提出以名爲教的教化論主張,即將孔子所開創的教化納入天道運行的過程之中,突顯教化的天道論意義.而感應論的天道觀與相關的教化觀,正構成司馬遷"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根本理由.

    考信六藝天道報應感應以名爲教

    上古社會雜交與血族群婚問題中國古代性文化探索之三

    江曉原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依據先秦及秦漢文獻,重點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在中國文獻中找不到雜交階段存在過的證據,所以可以認同當代西方文化人類學的主流意見.二,在中國文獻中可以找到相當豐富的有關血族群婚的證據,和當代西方文化人類學主流意見不同,筆者認爲血族群婚階段在中國上古可能存在過.

    雜交血族群婚兄妹相婚同産相奸

    "酈山徒"身份考議

    王子今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記》最早最明確最具體地記述了秦始皇陵工程.其歷史真確性已經得到了諸多考古工作收獲的證實.司馬遷記錄這一工程的規模以及對秦王朝政治命運作用的文字,是《史記》一書中的文化亮點.對於這一空前宏大工程的勞作者"酈山徒"的社會身份構成,或許應當破除"刑徒"簡單判定的成見,進行全面認真的分析.新的認識,可以深化對於秦政的理解以及對於秦代社會的理解.

    秦始皇陵酈山徒工匠居貲徒長豪桀人徒

    讀《漢書·律曆志》零劄

    艾俊川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漢書·律曆志》文辭古奥,古今多所注釋,然其中亦偶有誤讀誤解者.今就顔師古引韋昭、張晏、如淳等人注釋疑誤之處略加辨析,并訂正中華書局點校本數處校點訛誤.

    漢書律曆志勘誤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