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辯是活躍於公元五、六世紀的南亞思想家,中觀學派的實際建立者,一般被尊稱爲"清辯菩薩".目前公認屬於清辯的著作在漢傳佛教中有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玄奘譯《大乘掌珍論》,藏傳佛教中主要流行智藏和焦若魯堅贊翻譯的《般若燈論》、阿底峽與弟子楚成傑瓦翻譯的《中觀心論》及注釋《思擇焰》,其中僅《中觀心論》現存梵文本,這些論著都具有濃厚的哲學與論辯色彩.清辯的學説經由漢文和藏文的傳譯,在東亞世界有着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本文梳理了漢、藏文史料中有關清辯的名諱、生平、傳説等的記載,考證了多種文獻間的齟齬之處,并對百年來國内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了評述,試圖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這位古代論師的世間樣貌,爲進一步了解其論著思想提供更豐富多彩的"背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