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翻译是国内外知识交换和沟通学术界的桥梁.通过梳理文化产业理论的译介、传播、接受过程和若干特征,可以窥探国外文化产业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的广度与深度.研究发现,20世纪80-90年代,文化产业理论的译介在中国存在"理论位移"和"空间错位"现象,既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也难以指导中国文化产业实践.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理论呈现出体系化的特征,出现了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译丛,在时空维度上更好地切合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和多重文化政策取向.总体来看,40年来文化产业理论译著数量呈递增趋势,表现出来源更加广泛、议题更加多元、跨学科属性明显和日益增长的实用主义倾向等特征.文化产业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存在着多重路径,其本土化过程可以归纳为从"交错"到"交锋"再到"交融"的演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