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分析 2 例 FGG基因杂合型致病性 FGG致病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探索其致病机理.方法 测定 2 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活力(Fa)、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的 Fib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 FGA、FGB、FGG 3 个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确定突变位点;利用反向测序技术对该突变进行验证,并对其他家系成员的同一基因座进行检测;本项目拟采用多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 2(Phenotypingv2)及 Mutation Taster 软件对Fib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分析,并通过 PyMOL软件对 Fib进行空间建模,预测其对 Fib结构的影响.结果 两组先证者的 PT、APTT、TT均正常或稍高,Fa显著下降(0.60,0.61 g/L),Fib接近正常(2.31,1.97 g/L),D-D,FDPs均在正常范围.研究发现,家系 1 先证者的 FGG基因有 1 个 c.952 G>A的杂合性突变,使 292 位的甘氨酸(Gly292Ser)发生了丝氨酸(Gly292Ser).家系2 先证者 FGG基因发生 c.902 G>A杂合突变,造成 275 号精氨酸(Arg275His).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的突变都导致了 Fib的功能改变,具有致病性.通过构建 PyMOL突变体,发现 1 号家系中Fib的 gamma链出现了Gly292Ser位点,并且这些位点与周边氨基酸之间的氢键作用增强;在家系 2 中,Fib的 gamma链出现了Arg275His,且该位点与周边氨基酸之间的氢键作用降低,并且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稳定性.结论 家系 1 FGG基因存在 c.952 G>A杂合突变,家系 2 FGG基因为 c.902 G>A杂合突变,造成 Fib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是 CD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