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漓江源头大溶江流域土壤理化性质

漓江源头大溶江流域土壤理化性质

扫码查看
文章采用ArcGIS和SPSS22.0软件分析珠江三级支流漓江上游大溶江流域内土壤pH、电导率、粒度、土壤总氮(TN)、土壤有机碳(TOC)、土壤无机碳(TIC)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在土下20 cm处为4.04~6.23,土下50 cm处为4.02~6.53,体现出土壤的地带性特征,土壤电导率均值为352.93μs⋅cm-1(变化范围为145.00~1015.00μs⋅cm-1),流域内不同地质背景的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2)土壤粒径以粉粒含量最高(59.39%),其次是沙粒(33.26%),黏粒含量最低(7.36%),黏粒和粉粒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沙粒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体积含水量为22.04%~46.45%,在土下20 cm处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为31.55%,在土下50 cm时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为30.98%;(3)流域内土壤的TN、TOC和TIC平均含量分别为1.50 g⋅kg-1、15.25 g⋅kg-1、16.89 g⋅kg-1,其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一致,均表现为林地高、耕地低的特征;垂直分布上,土壤中碳、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最先接收枯枝落叶等腐殖质的分解,使碳、氮等营养物质在地表富集所致;(4)流域内土壤TOC、TIC、TN均与黏粒、粉粒含量呈负相关,与沙粒含量呈正相关,pH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沙粒呈负相关;流域内土壤TN与TIC、TO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TIC含量和TOC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体积含水量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Darongjiang river watershed

肖琼、赵丽芳、陆来谋、孙平安、张陶、郭永丽

展开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大溶江流域 土壤理化性质 土地利用 岩性 ArcGIS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

DD201900222018GXNSFDA050002KY2018020092020YFE0204700132852KYSB20170029-01

2021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岩溶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908
ISSN:1001-4810
年,卷(期):2021.40(5)
  • 1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