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脾门区脾动脉三维分型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脾门区脾动脉三维分型

Three-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plenic artery in splenic hilum based on 3D visualization

扫码查看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的脾门区脾动脉(SA)三维分型.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诊治的100例患者CT检查影像学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9~88岁,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行薄层增强CT扫描,提取数据导入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三维重建.观察SA分支数目、分布范围、立体走行,与胰尾末端及脾门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分型.结果 100例脾门区SA、脾脏、胰腺三维模型重建成功率均为100%(100/100).SA 一级分支数目为1支者4例(4%),2支76例(76%),3支15例(15%),多支(≥ 4支)5例(5%).SA总分支点与脾门的距离为0~68 mm,中位数为19mm.SA总分支点与胰尾末端的距离为0~127 mm,中位数为16mm.脾门与胰尾的距离为0~138 mm,中位数为21mm.SA分为5型:A型4例(4%),B型76例(76%),C型16例(16%),D型2例(2%),E型2例(2%).结论 脾门区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术前采用3DVT可对SA末端分支观察和个体化分型,该分型对临床实施精准个体化脾脏和胰腺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Splenic arterySplenic hilum areaImaging,three-dimensional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3DVT)

高旭东、王小明、陈江明、奚士航、潘璇

展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肝胆外科

230000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脾动脉 脾门区 成像,三维 三维可视化技术

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科技创新团队"攀峰"培育计划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科研能力"高峰"塔尖培育计划芜湖市重点研发项目

gxbjZD17KPF2019011KGF2019T032022yf68

2023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医学会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STPCD
影响因子:0.822
ISSN:2095-3232
年,卷(期):2023.12(4)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