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学不典型颅咽管瘤1例

影像学不典型颅咽管瘤1例

扫码查看
患者,女性,34岁,因“闭经1年”入院。患者1月前当地医院检查头颅MRI提示鞍区肿物,为求手术治疗转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患者生长发育正常,无视物模糊、多饮多尿、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无异常。入院后完善垂体磁共振增强扫描提示鞍上占位向三脑室突出,呈等T1稍长T2信号大小约22×21×39 mm,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三脑室扩大,垂体形态正常,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居中,考虑垂体后叶起源的颗粒细胞瘤(图1a、b、c、d)。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及性激素均未见异常[皮质醇(早8点)337.3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 am)21.6 pg/ml; 游离T3 4.08 pmol/L;高敏促甲状腺素3.28 mIU/L;生长激素0.19 ng/ml;卵泡刺激素7.73 U/L;泌乳素908.35 mIU/L;孕酮3.39 nmol/L;雌二醇102.96 pmol/L;黄体生成素2.85 IU/L]。视力视野检查正常。鞍区CT提示鞍上区占位,呈等密度,未见钙化(图1e)。术前根据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考虑为垂体颗粒细胞瘤。鞍区肿物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先天性疾病如蛛网膜囊肿和拉克氏囊肿,肿瘤性疾病有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转移瘤、脑膜瘤、下丘脑错构瘤、畸胎瘤、下丘脑-视神经通路胶质瘤及生殖细胞瘤等,炎性病变如淋巴细胞性垂体炎,脑血管病变如颈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该病变以鞍上为主,磁共振矢状位上见肿瘤与垂体后叶相连,无钙化,强化不均匀,无明显囊变,考虑垂体后叶起源的垂体颗粒细胞瘤可能性大。治疗上,术前进行由放射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组成的疑难病多学科会诊讨论。综合上述特点,放射科考虑垂体颗粒细胞瘤可能性大。神经外科认为,患者肿瘤位于鞍上区,突向第三脑室,强化明显,虽然没有囊变和钙化,但不排除颅咽管瘤可能,并且患者肿瘤体积较大,有占位效应和闭经的内分泌障碍,建议手术切除明确诊断。内分泌科认为,目前患者诊断不明确,肿瘤压迫产生内分泌功能障碍不明显,无相应的药物治疗,建议手术明确诊断后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交代上述内容,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由于肿瘤主体偏向视交叉后方且突向第三脑室,遂决定采取额部开颅经纵裂入路鞍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组织色黄白,质地韧,血供一般,与三脑室底粘连紧密,分块完整切除肿瘤,手术过程顺利(图1g)。术后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复查基本正常[皮质醇(早8点)297.4;黄体生成素1.49 IU/L;雌二醇127.50 pmol/L;卵泡刺激素5.83 U/L;泌乳素1127.31 mIU/L;孕酮2.66 nmol/L;游离T3 3.64 pmol/L;高敏促甲状腺激素3.81 mIU/L]。磁共振复查提示肿瘤基本切除干净(图1f),HE染色镜下见实性片状高分化上皮,纤维间质血管轴心周围上皮粘附性较差,形成乳头状结构(图1h),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颅咽管瘤,乳头型,WHO I级。免疫组化结果:CK(AE1/AE3)+,CK5/6+,P40+,P63+,BRAF(VE1)+,Beta-catenin膜、浆+,Ki-67约2%+,CD34+,P16+。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可,无头痛头晕、尿崩、恶心呕吐等不适,月经仍未恢复。
Craniopharyngioma with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a case report

沈智伟、陶思琪、洪远

展开 >

310009 杭州,浙江省临床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310009 杭州,浙江省临床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

2023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STPCD
影响因子:0.99
ISSN:1674-0785
年,卷(期):2023.17(9)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