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河河岸带不同人为干扰的土壤物理性质比较

黄河河岸带不同人为干扰的土壤物理性质比较

扫码查看
[目的]研究人为干扰强度对黄河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10月,在黄河洛阳—郑州段选择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覆盖相对一致的河岸带区域,依据人为踩踏程度的不同,选择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样地类型.按照5×3网格化划分近河岸带200 m×200 m样地,共设置15个样点,系统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黄河河岸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结果]①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②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容重与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过度的人为踩踏等干扰增加了河岸带土壤紧实度,导致土壤物理性质退化以及土壤保水和持水能力降低.
Comparis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human disturbances in the Yellow River riparian zone

the Yellow Riverriparian zonehuman disturbancephysical propertysoil moisture contentsoil porosity

张岩、张瑞香、刘占欣、冯雪琦、郭二辉

展开 >

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河南郑州450008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黄河 河岸带 人为干扰 物理性质 土壤含水率 土壤孔隙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414012062019HTP013

2023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929
ISSN:2095-0756
年,卷(期):2023.40(5)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