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4个环孔材树种木质部年内生长动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徐军亮候佳玉毋彤翟乐鑫...
    1105-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树木茎干木质部生长动态被认为是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指标之一,因此明确木质部年内形成过程对于阐明树木与气候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微树芯技术,对茎干周期性采样(7~10d),通过切片观察河南洛阳市4 种环孔材树种楸树 Catalpa bungei、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白蜡 Fraxinus chinensis 和栾树 Koelreuteria paniculata的木质部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并利用Gompertz模型对测量的木质部径向生长累积量进行拟合。[结果]①4个树种形成层活动时间集中在3月上旬至10中旬,其中楸树最短,为(189。0±14。6)d,樟树最长,为(216。0±17。4)d。②4个树种木质部形成动态相似,均呈S型生长曲线,在11月初完成径向生长,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5月中旬。但不同树种的年内径向生长量差异较大,其中白蜡最短,为(5 807。0±2 192。9)μm,楸树最长,为(8 276。0±1 744。2)μm。③气温可能是影响本地区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气温和地表温度与树木径向生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降水量只与樟树生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可能是因为樟树的导管直径与导管面积均最小,对水分条件较敏感。[结论]洛阳市4个树种的径向生长都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且半环孔材樟树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要强于其他3个环孔材树种。图5表4参52

    环孔材形成层Gompertz模型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微树芯Pearson相关

    降水格局变化对杉木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付小斌陈琦刘苑秋段天择...
    1114-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球气温上升和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的频繁干旱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干旱前后水分利用和适应的机制至关重要。[方法]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降水量梯度和2个降水间隔的双因素控制试验,研究杉木幼苗不同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相关组分质量分数对降水量和降水间隔变化的响应。[结果]随着降水量减少,杉木幼苗的NSC质量分数在吸收根、运输根、枝条和叶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枝干中则持续下降,杉木幼苗通过增加运输根、吸收根、叶和枝条的NSC质量分数,同时将吸收根的淀粉水解转化成可溶性糖,来调节细胞内的水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运输根和枝干中均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在吸收根、叶和枝条中先增加后减少;淀粉质量分数在所有器官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降水量过少时,杉木幼苗会消耗体内的NSC,优先供给吸收根的生存需求,导致运输根、枝条和枝干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延长降水间隔,杉木幼苗叶和运输根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运输根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当地多年旱季月平均降水量的50%以上,可提高杉木人工林在降水格局变化下的存活率,降水量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浇水间隔。图3表1参51

    降水格局杉木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

    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林龄效应及异速生长方程优化

    曹昊阳杜阿朋许宇星竹万宽...
    1124-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为精准评估中国桉树产业碳储量及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以雷州半岛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收获法测定1、2、3、6、10年生的57株尾巨桉各器官的生物量,并利用胸径(DBH)、树高(H)和胸径-树高(D2BHH和DBHH)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不加入林龄变量与加入林龄变量的各器官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进而筛选最优模型。[结果]尾巨桉各器官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但各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变化的特征并不相同,其中干生物量占比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由1年生的45。21%增长至10年生的68。25%;枝和叶的生物量占比则随林龄的增大而减小,分别由1年生的19。43%和16。31%减少至10年生的10。51%和2。91%;根生物量占比随林龄先增大后减小,由1年生的19。05%增长至3年生的25。21%后,逐渐下降到10年生的18。33%。尾巨桉的根冠比为0。16~0。39。在各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选择上,以DBH为自变量且未加入林龄变量的模型对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预测优于其他模型;以D2BHH为自变量且加入林龄变量的模型对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预测最佳;以DBH、H和林龄3个变量为自变量的模型对枝生物量的预测最佳;在对干生物量的预测精度对比中,以DBHH与以D2BHH+林龄为自变量的预测模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均能较好地预测干生物量。[结论]林龄对尾巨桉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较大,加入了林龄的异速生长模型对桉树人工林枝、叶和地上生物量的预测精度显著改善。图2表4参45

    尾巨桉林龄生物量分配格局异速生长模型

    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健康评价

    崔传登师庆东李想史浩伯...
    1134-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的普遍退化严重威胁着干旱区绿洲的生态安全,因此,摸清胡杨林的健康状况,对胡杨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内68个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森林生产力、森林群落结构和生境因子指标等方面选取了 17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构建适用于该区域胡杨林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计算森林健康指数,综合评价该地区胡杨林的健康状况。[结果]①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整体森林健康状况较差,有29。4%处于不健康状态,33。8%处于中健康状态,30。9%处于亚健康状态,5。9%处于健康状态。地下水埋深、全氮、郁闭度、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是影响森林健康程度的主要因子。②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中,深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指数显著低于浅地下水埋深和中地下水埋深(P<0。05),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浅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高。整体来看,不同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指数:浅地下水埋深(0。65)>中地下水埋深(0。45)>深地下水埋深(0)。③在达里雅布依绿洲不同区域胡杨林中,北部胡杨林的森林健康指数显著低于中部和南部,显示出较低的健康水平,南部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高。从北部、中部到南部,森林健康指数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各区域森林健康指数:南部(0。61)>中部(0。58)>北部(-0。01)。[结论]达里雅布依绿洲整体胡杨林健康水平较差,地下水位越浅,胡杨健康指数就越高,不同区域中,从南部、中部到北部胡杨林健康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图2表2参29

    森林健康评价胡杨林达里雅布依绿洲主成分分析

    浙江省龙游县野猪种群密度和活动节律研究

    李玉滢陈向向应益山伊理孝...
    1142-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目前区域野猪Sus scrofa科学防控的难点在于难以达到精细化防控的水平,特别是以县域为基础的行政单元防控策略制定时,大多缺乏案例和实践经验,亟待从理论、实践到方法应用的示范性监测和评估。[方法]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浙江省龙游县境内,以红外相机获取的1 308张野猪独立有效照片为材料,采用随机相遇模型对野猪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并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野猪种群在当地的活动节律。[结果]龙游县野猪种群的密度为0。957~1。291头·km-2;结合适宜栖息地面积推算,县内野猪的总数量为417~563头,分布规律整体呈现南部山区>北部山区>中部地区。在栖息地选择上,野猪种群喜好在针叶林(物种相对多度指数IRA=38。45%)、针阔混交林生境(IRA=24。39%),以及当地1100~1 3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段(IRA=57。25%)活动。春冬季日活动节律基本相似,呈现单峰型;夏季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主要峰值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秋季日活动节律无明显起伏;四季均在17:00呈现较大的种群密度。种群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迁移行为(P<0。01)。[结论]龙游县野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活动节律受海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将为龙游县野猪防控政策的提出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县域野猪密度的估计和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案例。图2表4参29

    红外相机技术活动节律野猪种群密度海拔梯度

    核桃脱水素JrDHN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张宇航章漫漫马宇航王克涛...
    1150-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奇异核桃Juglans hindsii × J。regia JrDHN过表达株系在干旱过程中体内的生理与分子响应及其分子机制,为培育核桃J。regia抗旱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生长健壮的过表达JrDHN核桃苗(JrDHN1、2、3)进行不同时间的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野生型奇异核桃苗(WT)为对照。从核桃苗的表型、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等多方面观察过表达JrDHN株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对体内的抗旱相关基因MYB、ADH、CAM做了表达量分析。[结果]阳性植株经qPCR验证,证实JrDHN基因在核桃苗中过表达,在JrDHN1、2、3中的表达量分别为WT的2。55、1。72、1。49倍;干旱处理0~28 d下过表达株系的表型均优于WT,干旱处理14 d时,JrDHN过表达株系的气孔开度比均显著低于WT;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4 d时达到最大值,其中JrDHN1的过氧化酶活性均高于WT,SOD及POD差异极显著(P<0。01),CAT活性差异显著(P<0。05);干旱处理28 d时叶绿素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此时JrDHN过表达株系叶绿素极显著高于WT(P<0。01);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在28 d时达到最大值,JrDHN1的MDA、H2O2和O2·-含量均极显著低于WT;抗旱相关基因MYB、ADH、CAM的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4 d时,MYB、ADH、CA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WT(P<0。05)。[结论]JrDHN过表达转基因核桃苗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表型、光合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均强于WT,JrDHN在模拟干旱胁迫下可以有效提升抗氧化酶系统活力,清除活性氧,减少细胞受到的损伤,从而提高植株的抗旱性。图8表1参34

    核桃干旱JrDHN过表达功能分析

    非生物胁迫对毛竹转座子衍生TUCP转录活性的影响

    朱佰良丁一倩周明兵
    1160-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转座子(TE)是真核细胞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基因组超过63%时,易受胁迫诱导激活。分析非生物胁迫下,来源于转座子的不确定编码潜力转录本(TUCP)的表达模式,为转座子参与毛竹抗逆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手段,在低温、高温、高盐、紫外照射等4种胁迫处理下,研究毛竹TE-TUCPs及转座子邻近基因的转录特性和转录模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转录组来源的TE-TUCPs差异表达数据的可靠性。[结果]在毛竹4个胁迫处理转录本中,共鉴定出57627个TE-TUCPs。TE-TUCPs应对不同非生物胁迫表现出特异性表达模式。高温、高盐、紫外照射处理可以促进具有转录活性的TE-TUCPs附近基因差异表达,但是低温会抑制具有转录活性的TE-TUCPs附近基因差异表达。[结论]TE-TUCPs主要来源于Tyl/Copia和Ty3/Gypsy超家族。基因的表达潜能与近距离的TE-TUCPs表达潜能互相抑制。TE-TUCPs转录情况会受到非生物胁迫作用来调控附近基因的表达以适应胁迫影响。图7表2参44

    毛竹转座子(TE)不确定编码潜力转录本(TUCP)非生物胁迫

    普通油茶全双列杂交子代种仁含油率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安妮王开良柴静瑜钟慧奇...
    1170-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杂交子代种仁油脂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方法]以普通油茶5个优良无性系为亲本进行5x5全双列杂交(无自交),测定20个杂交子代家系的种仁含油率和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明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解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20个家系的种仁含油率为252。30~537。08 mg·g-1,木质素质量分数为49。64~222。20 mg·g-1,纤维素质量分数为42。11~130。43 mg·g-1,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72~111。96 mg·g-1。种仁含油率以及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在20个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4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含油率与木质素质量分数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47。除木质素质量分数的特殊配合力和含油率的反交效应外,亲本在4个性状中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差异极显著(P<0。01)。种仁含油率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且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木质素质量分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素质量分数则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7。86%~14。03%,狭义遗传力为0~14。03%,均受到较强的环境效应影响。[结论]根据配合力分析结果,筛选出2个普通油茶优良亲本'长林4号'和'长林40号',2个优良组合'长林40号'×'长林95号'和'长林4号'×'长林53号'。表8参35

    普通油茶全双列杂交油脂性状遗传分析

    掌叶覆盆子RcF3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应宇鑫陈俊宇姚玲窕许张婷...
    1180-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植物类黄酮合成的关键酶。研究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RcF3H基因与类黄酮代谢的关系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可为进一步探究RcF3H在掌叶覆盆子类黄酮物质积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在掌叶覆盆子中克隆RcF3H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理化性质、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检测RcF3H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果实生长时期以及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下的表达水平。[结果]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DD)家族基因RcF3H位于第一条染色体,片段长度为1 098 bp,由1个外显子构成,共编码了 365个氨基酸。RcF3H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亚细胞预测定位在细胞质上。RcF3H蛋白的二、三级结构主要由a-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与插田泡Rubus coreanus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双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RcF3H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功能集中于响应激素和应对胁迫等方面。RcF3H基因在掌叶覆盆子果实中表达量较高,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RcF3H基因表达变化与类黄酮物质在掌叶覆盆子果实中积累规律一致,并在100 μmol·L-1 MeJA处理下表达量上升。[结论]RcF3H响应外源MeJA刺激,并可能作为掌叶覆盆子类黄酮生物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影响类黄酮的积累。图8表2参28

    掌叶覆盆子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克隆表达分析类黄酮

    采伐后植被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胡澳赵毅辉吴继来吴艳萍...
    118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2023年3-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临安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调查法,以未遭受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设置4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度采伐恢复5 a(ML5)、中度采伐恢复15 a(ML15)、重度采伐恢复5 a(HL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HL15),比较不同采伐强度采伐后自然恢复下马尾松次生林各土层(0~10、1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究其机制。[结果]①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且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分数相应降低,ML15的0~10 cm 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33。53 g·kg-1,ck的20~40 cm 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低,为136。55 mg·kg-1。②相同采伐强度下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着其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提高,其中各土层间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最大,15 a的各土层高于5 a各土层的2。6倍以上;③ML15的0~10cm 土层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P<0。05);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硝态氮、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度采伐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随自然恢复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适度采伐马尾松纯林并让其自然恢复可促进土壤碳库积累。图3表3参46

    土壤有机碳马尾松次生林采伐植被自然恢复松材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