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后学院科学:谁决定了科学研究项目?——以"天河工程"争议为例
后学院科学:谁决定了科学研究项目?——以"天河工程"争议为例
Who Decides the Science Project in Post-academic Science:Taking "Tianhe Project" as an Example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2018年底引发舆论争议的"天河工程"项目的 发展历程,发现一个有悖于常规认知的现象:最能左右项目推进的因素并不是来自科学家内部,而是来自以科技类媒体为代表的外部意见,即"专家失灵"和"媒体补位".本研究尝试以后学院科学为视角,分析认为科学共同体更加多元、知识生产更重应用导向、学院科学的"无私利性"消解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参与科学研究的"大科学共同体"入手,重建后学院科学的"无私利性"规范.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甘晓、王大明
展开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报社,北京,100090
关键词:
后学院科学
科技媒体
无私利性
出版年:
2021
DOI:
10.15994/j.1000-0763.2021.09.011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374
ISSN:
1000-0763
年,卷(期):
2021.
43
(9)
被引量
1
参考文献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