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范式:从价值对齐到价值共生

    夏永红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主导范式是价值对齐,其目标是确保机器价值与人类价值一致.价值对齐范式主要采取了表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AI方案,但这些方案因为面临着常识问题的挑战,难以精准捕捉和编码复杂的人类价值观.为了解决常识问题,需要引入具身-生成AI的技术方案,让它可以把握世界中的相关性,并可以自下而上地自主生成价值观.然而,如果这种自主生成的机器价值观敌对于人类,则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生存风险.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价值共生"的替代范式,旨在实现机器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和谐共生,它包含了两条AI设计原则:生存利益上的相互受益和价值观上的相互承认.

    人机对齐生存风险具身-生成AI相互承认常识问题

    人工智能伦理漂洗现象及其治理

    杨进杜严勇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伦理漂洗现象在现实中的频发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重视.从概念上而言,作为一种行动的伦理漂洗呈现出两种要素特征:动机上的虚伪性与结果上的虚假性.就其成因而言,伦理漂洗的形成受到动机因素(生产者的利益追求与消费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权益需求)与外部因素(人工智能伦理的有效性,人工智能对伦理的冲击,信息差与治理成本差)的综合性决定.由于伦理漂洗在实践与心理层面都造成了负面的伦理影响,对它的治理需要从内(道德心理)与外(现实制度)两个层面展开.

    人工智能伦理伦理漂洗伦理治理

    公众人工智能价值敏感性的测度解析

    张学义周洲郑宇涵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敏感性"源于巴迪亚·弗里德曼的"价值敏感性设计"概念,指在技术设计、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具有伦理意蕴的价值感知能力.课题组创新性地应用"三方方法论",通过多指标多因素结构方程模型(MIMIC)测量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价值敏感性,评估现有技术是否支持价值敏感设计目标.研究发现:(1)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价值敏感排序为:透明性、算法公正、劳动就业保障、责任归属等,说明这些价值需在技术设计阶段予以重视;(2)信息安全和生态失衡未引起广泛关注;(3)性别和职业对价值敏感性无显著影响,但年龄和学历差异显著.

    人工智能价值敏感性多指标多因素模型伦理治理

    CMU的科学哲学与珀尔的因果理论——科学哲学如何影响人工智能?

    董焕防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哲学之于科学的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研究CMU的科学哲学对于朱迪·珀尔的因果理论的贡献来讨论科学哲学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珀尔的因果理论是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理论之一.CMU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将'干预'表示为图结构上的变化"对珀尔建立其因果理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科学哲学对于人工智能具有重要影响.我们还尝试分析了 CMU科学哲学研究对珀尔构建因果理论之所以能产生贡献的原因,以及科学哲学可以影响人工智能的原因.

    朱迪·珀尔因果理论贝叶斯网络因果模型干预

    隐喻认知的语义对称性问题

    洪峥怡黄华新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常认为,隐喻表达在认知上具有不可逆性,即本体和喻体在语句中的地位是非对称的,交换本体和喻体会极大地改变语义甚至使语句不可理解.但作为隐喻理解基础的相似和类比,却都是典型的对称关系.本文以基于情境语义学讨论隐喻在对称性上表现出的矛盾属性,根据是否可以抽象出相同的情境类型作为认知框架,区别了强对称、弱对称和非对称三种隐喻表达,并结合语义演算说明对称与非对称的在语义解释中的体现,尝试消除隐喻在对称性问题上的不一致.最后,基于该对称性问题的讨论,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不是单一的类比或范畴化,具有对称性特征的类比过程和具有非对称性特征的范畴化过程都作为语义生成的一部分,在隐喻理解中被保留.

    隐喻认知不可逆性对称性情境语义学

    生物入侵到底"错"在哪里?

    孙亚君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检视了下述相对主义的观点:(1)外来物种的"坏"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转变为"好";(2)人类对于自然的干扰类似自然中的自然变化.分析表明,相对主义的观点忽略了"尺度"这一重要因素.人类引发的生物入侵往往突破了自然的尺度,因而是"坏"的.并且,根据生物入侵的三阶段模型,外来物种在第三阶段可有的诸效益往往建立在它们在第二阶段造成的伤害之上,因而不能洗白生物入侵的"恶".在道德哲学层面,根据平等性基理与相称性基理,可以推得,除非为了保障人的基本利益,人类不应该引发任何可对任一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生命体构成生存威胁的物种迁移;同时,理性主体不能通过仿效"自然中可能自然发生的"来逃避其行为责任.因此,道德主体应该尽量避免引发任何物种迁移,并对已发生的人类引发的物种迁移"认罪".

    外来物种生态系统健康物种丰度道德性考量自然尺度

    十九世纪英国科学普及的媒介间性

    伯纳德·莱特曼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九世纪英国科学的公共文化,尤其从世纪中叶开始,是由一种丰富的媒介纠缠组成的.十九世纪重要的科学传播者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都是"跨媒体"的.本文将论证现代的媒介间性植根于十九世纪,科学普及从当时的书籍、杂志、讲座、博物馆和展览中开始兴起.虽然科学普及在许多不同的场所进行,它们共有三个明确的特征:它们拥抱混杂性;它们宣称有教育意义;它们致力于娱乐观众.随后本文将着重讨论约翰·乔治·伍德、约翰·亨利·佩珀、弗朗西斯·巴克兰、理查德·安东尼·普罗克特和乔治·亨利·巴霍夫纳如何以类似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采用跨媒体的风格进行实践,横跨多种不同的媒介,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形式.

    媒介间性科学普及十九世纪英国科学混杂性教育娱乐

    中德医学关系史研究述评

    袁玮蔓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德医学关系史是中德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学界对此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围绕"中医在德国的传播史"和"德国在华的医学扩张"的个案研究较多,缺乏对中德医学关系史的整体研究;第二,从德国角度探讨中德医学关系发展的研究较多,少有针对中国对其影响的研究;第三,"全球史"研究的兴起对于推动中德医学关系史研究极为重要,但这一视角未全面地应用于中德医学关系史的研究中.为完善我国的中德医学关系史研究,需要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多种史料的搜集、解读与运用,加强学科互动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中德关系史德国中医传播医学扩张医学交流

    以接触者追踪为例的欧美新冠防疫中的技术治理实践

    李俊霖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触者追踪"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欧美国家运用技术手段应对疫情冲击的范例,亦是一次对技术治理理念可行性、有效性的检验.实践证明,以接触者追踪为代表的技术治理策略,在提升疫情防控效率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接触者追踪所引发的,民众对于隐私与信息安全的忧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美国家政府贯彻相关技术治理策略的决心和力度,进而导致治理效果折损.因此,想要实现技术治理效果的最优化,其执行者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流程,以赢得民众的认可和配合.

    接触者追踪新型冠状病毒技术治理

    网络短视频的科技异化现象及治理策略

    尚智丛刘钟基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兴信息科学技术催生网络短视频.作为科技文化产品,网络短视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与娱乐生活,但其科技异化现象也愈显突出,诸如网络短视频同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对立、平台对用户的强力控制、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从马克思主义科技异化观点来看,造成上述科技异化的主要原因是工具理性的泛滥、平台的技术霸权以及资本同技术的结盟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纳入伦理价值、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遏制网络短视频发展中的科技异化倾向.

    网络短视频科技异化网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