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寄主范围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其前期侵染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从草莓病叶中共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其菌落中央略隆起,呈浅灰褐色,边缘呈白色,气生菌丝绒毛状且致密;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大小为30~252 μm×5~10 μm,呈半透明至浅棕色,假隔膜6~17个,基脐加厚;基于ITS、EF-1α和TUB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代表菌株ZM170455与不同寄主来源的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聚为同一分支;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除草莓外还能侵染黄瓜、辣椒和空心菜等10种经济作物,形成典型病斑.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多主棒孢霉侵染前期,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而芽管顶端可在远离气孔的位置形成类似附着胞的结构.多主棒孢霉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为6~10,在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KNO3和NaNO3.